舒淇失去了 最懂她的那个男导演了

1982年之前,侯孝贤迫于大环境,只能拍摄一些通俗爱情喜剧。他最早的三部作品《就是溜溜的她》《风儿踢踏踩》《在那河畔青草青》略显俗套乏味,堪称“事业污点”。


但在1983年,他却一口气推出了三部杰作:

由他担任编剧与副导演的《小毕的故事》,与另两位台湾导演合拍的《儿子的大玩偶》,以及使他名声大噪的《风柜来的人》。

如今看,这些都已经是被记载于影史中的作品。陈国富导演也曾说,在《儿子的大玩偶》之前,“没有一种电影会被称为‘台湾电影’”(摘自《旧象重游:台湾电影溯往》)。

过去电影的逻辑,是拍摄最养眼的景观、建构最美好的故事。

而侯孝贤选择将镜头对准破旧、杂乱、热气腾腾的俗世:

然而在上映前,《儿子的大玩偶》却遭受审查风波,被指出拍摄的贫穷落后景象会给当地的国际形象抹黑。

也的确,侯孝贤从来不仅仅记录真实,他更要凭此去传达对时代的批判。

这既是侯式的反叛,也是东方式的电影表达:

就好比书法、国画,都是看似淡薄缥缈,实则每个笔触都力透纸背、入木三分,足以叫许多人心生忌惮。

《儿子的大玩偶》讲的是一个贫苦中年男人的故事。

在当时的高压社会中,他变卖尊严在街上扮小丑赚钱,却依旧无法支撑这个家。他脸上用油彩勾画着一个巨大的笑脸,却依旧掩不住密布的愁云。

唯一一点慰藉是,儿子很喜欢这样装扮的自己,把他当成一个大玩偶。

精彩的反转发生在结尾:

男人时来运转,再也不用卖笑度日,可当他恢复真面目,自己的亲儿子却再也认不出自己。

于是他满心欢喜地再度于脸上描画油彩,只是,他的笑脸成了真的。

电影必然要加工现实,恰如一层妆面。

而侯孝贤追求的恰如片中这样,是让妆下的面容尽量真实。

度过青春期的侯孝贤褪去了早年的暴躁与莽撞,性情和作品一起走向内敛恬静。但唯独在创作被外力染指时,他会毫不犹豫露出反骨。

拍《悲情城市》,他被投资人克扣预算,于是当场大骂对方心胸窄小。

拍《戏梦人生》,他开口就跟制片要5000万,还不让干涉任何内容,私下都被传言在黑钱。

可虽然是文艺片导演,拍戏也从不顾金主死活,侯孝贤却依旧招财:


《悲情城市》作为一部耗资2000多万的闷片,最终赚回了一个多亿。

“看在你有这个眼光找我的份上,我就成全你”。

这是他送给投资人的一句狠话。

放在整个中国影史里,侯孝贤也是开创新纪元式的人物。他为中国电影洗去了工业感和商业匠气,直抵美学的真谛。

仍记得第一次在大银幕看到侯孝贤,是多年前在某次影展看到《恋恋风尘》。

虽然这是他早期“乡土阶段”的代表作,但光是第一个镜头的风雅程度,已经让我惊叹: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他用火车上的一个长镜头,就演示了什么是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中式诗意。

这种格调,是至今仍无人能超越的。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推荐:

    意见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