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LV:买奢侈品的中国人去哪了

其中,豪车、个人奢侈品、豪华酒店合计占据了这个市场的80%。但在过去三年里,豪车和个人奢侈品扛起了整个市场增长的大旗,豪华酒店的业绩直到21年才开始逐步翻身。




这种情况在2023年发生了逆转,奢侈旅游取代了LV和劳斯莱斯,成为了富人们的新欢。德勤的一份报告显示,全球豪华旅游市场预计在未来五年内增长45%,达到2兆美元[11]。

一众豪华酒店蠢蠢欲动,瞄准3%的顶级富豪,试图走出酒店客房以外,包揽富人旅游的方方面面。

万豪将全包式度假村业务列为关键增长点,在加勒比海和拉丁美洲发力;丽思卡尔顿在去年推出了第一艘游艇,票价最低每人5000英镑,一经推出全部售罄。

雅高集团则计划于2026年重新推出东方快车,套房价格每晚3000欧起;同时它还计划建造世界上最大的帆船,单个船舱的费用高达20000欧元。

奢侈体验和零售的界限正在变得模糊。四季酒店开始在客房里售卖手表和包包;安缦酒店则在2018年就推出了生活方式品牌,兜售包包、成衣和护肤品,去年起,安缦的产品逐步走进了哈罗德百货的货架[13]。



万豪和LV争相攻入对方腹地,实质上是对同一群消费者的你争我夺。

于奢侈品而言,只用衣服或包包来圈住有钱人是极为危险的。在奢侈品vs有钱人的天平里,有钱人永远是砝码更重的那一端。富有让他们有更大的选择空间,不像是普通中产那样,只能对LV、爱马仕等少数几个牌子忠诚。

曾被视作是“比奢侈更奢侈”的高级定制品牌Chrisitan Lacroix,在2009宣布因金融危机而破产时,其全年营收不过3000万欧元,亏损1000万[12]。


这些高级定制的服装价格动辄数万美元,服务的客户却少的可怜。过度依赖于顶级富豪的高定品牌们,每隔三年五载就得“死”一次,如今的规模加起来也不及LV的一个零头。

除了想方设法让有钱人花更多的钱,奢侈品还能通过拓展口红、手表等便宜的入门款,以贴近更多的消费者。诸多奢侈品从小作坊变成大品牌,都是从“走下神坛”的那一刻开始的。

上世纪70年代,当日本精工用第一款石英表横扫全球时,以高级机械着称的Cartier Tank系列手表诞生50年来也只卖出6000多只。

“石英危机”下,历史悠久的欧洲制表巨头们坐立难安。直到1977年,Cartier推出了一个Les Must珠宝系列,让那些买不起Tank手表的人也能消费。这个过程被形容为“sortie du temple”(走下神坛),为奢侈品的全球化扩张打开了新思路。

而在今天,奢侈品们在贫富差距的鸿沟里极力讨好有钱人,也丢掉了那些踮着脚买入门款的另一半。“老钱”抓不住,“新贵”难再有。对LV来说,后者才是它最不想看到的一幕。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推荐:

    意见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