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语学生被妖魔化 不是为搞诈骗

当舆论如风暴袭来,缅甸语专业的师生被困在了旋涡中心。一封伪造的录取通知书下,掩藏着许多人对缅甸语专业的偏见和误解:“毕业以后不要给我打电话哦”“缅甸语=计算机+工商管理+金融学+解剖学……”
学生试图在网络上发声,为缅甸语专业正名,却被反问:“敢去缅甸,你写好遗书了吗?”老师无奈地表示,今年招生没有招满。所有专业都有被误解的时候,只是缅甸语专业正在经历。
谁会选择缅甸语?为什么选择缅甸语?学缅甸语的人都在做什么?当下的非议给他们带来了什么影响?新周刊记者联系了华南某高校缅甸语专业2021届、2022届、2023届和2024届的学生及相关研究人员,在他们的经历和叙述里,我们得到了更多真实的答案。
今年8月中旬,还有10天左右,就读于华南某高校缅甸语专业的李平和他的同学就将结束在某省下属市、县派出所的暑期实习,返回家中等待大四开学。
前不久,李平在一次“三非人员”(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骗婚案件中,为中国警方和骗婚的缅甸妇女做了陪审翻译。另一位同学则被分配到某市局,承担了指导缅籍“三非人员”填表的任务。
然而,伴随着《孤注一掷》的热映,一封伪造的某高校缅甸语专业录取通知证书,带着#当你被缅甸语专业录取#的词条跃上各平台的热搜,直接将这个原本冷门的语种推上风口浪尖。李平在实习的派出所里,也会被同事打趣:“学缅甸语的,是不是好搞诈骗啊?”

随着缅北的新闻被反复送上热搜,缅甸语专业也忽然受到了广泛关注。(图/《孤注一掷》)
过度玩梗的互联网狂欢下,“学缅甸语”逐渐被“电信诈骗”“致命危险”等概念裹挟。但拨开甚嚣尘上的舆论,“缅甸语人”的标签背后,是一张张鲜活的面孔和一个个再平凡不过的家庭。
在妖魔化走向的事件中,他们代表着一个真实的切面——一门小语种专业的盛衰,注定与对象国的国情牢牢绑定,但对于小语种人来说,就业与生存仍是永恒的焦点。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