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葬树葬 一朵花一张船票便是送别

又是一年清明时,关于殡葬的话题再次引发社会关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逝者和家属选择海葬、树葬、花坛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方式,使安葬活动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群众认为生态葬就是“薄葬”,与传统孝道文明相悖。


实践中该如何更有效地推广节地生态安葬,让祭扫活动回归自然、回归本源?法治经纬版今天推出特别报道,以期推动绿色殡葬蔚然成风。敬请关注。

□ 本报记者 赵丽 陈磊

一朵花、一张船票,便是送别。

这段时间,北京市民钱华(化名)一家正在等待为家里的第三位离世亲人进行海葬,“我的奶奶和姑父都已魂归大海,我的爷爷正等着和他们‘团聚’”。

近年来,像钱华一家这样选择海葬、树葬、花坛葬等生态安葬的人越来越多。今年3月31日,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司长王金华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全国已有26个省份出台了推行节地生态安葬实施意见,自愿选择生态安葬方式的人数呈快速增长趋势。

多位专家近日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说,节地生态安葬要在全社会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同,需要政府引导和尊重传统习俗并形成健康文明的殡葬文化,建议修订《殡葬管理条例》,将节地生态安葬作为法规修改的一个主要方面,依法引领并推广生态安葬。

提倡新型殡葬模式

节约资源移风易俗

白色游船划破蒙蒙白雾,驶向大海。

船分两层,船上很安静,极少人说话,也没人刷手机,人们望着窗外。

约30分钟后,游船停在海面上,100多位家属依次序走到甲板上,通过一个个蓝色防风漏斗,向大海抛撒了各自亲属的骨灰。

这是钱华记忆中奶奶的海葬仪式。在她看来,海葬仪式是庄重肃穆的,“这样的殡葬仪式比很多看似‘热闹非凡’的传统殡葬仪式更加有意义”。

钱华记得,爷爷生前跟她说过去世后选择海葬,她当时还问爷爷,没有具体的墓碑,如何祭奠?

“爷爷说,‘生前你若是对他不好,死后立多少块碑都没有意义。有的人有坟,但家人三五年都没有去看过;我们没有坟,以后站在海边往远处眺望,那里就是我们所在的地方’。”钱华回忆说。

奶奶去世后,钱华隔段时间就要赶往奶奶海葬的地方,只要站在海边,她觉得自己浮躁的心就会平静下来。

“我跟我儿子也说了,以后我和我先生走了,骨灰也撒在海里,一家人在海里‘团聚’,无论走到世界各地,只要有海的地方就有我的亲人。”钱华说。


在她看来,从土葬、火葬到海葬等,家里人选择不同殡葬方式的因素是复杂的。但无论如何,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居民来说,除了购买墓地之外,海葬提供了另一种体面的选择。

居住在河北燕郊的王文(化名)同样没有选择购买墓地,而是希望自己去世后家人能把他的骨灰撒在北大荒的土地上。

王文今年75岁,年轻时参军入伍,在北大荒度过了3年“充实而难忘”的岁月。退休以后,他还和几位战友一起去过参军的地方故地重游。王文的儿子在北京工作,对于父亲的选择表示支持,“我们一家人在一起,父亲经常给我们讲当年的故事”。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一千多年前,东晋诗人陶渊明表达了旷达、回归自然的生死观。他认为,死亡是正常的生命代谢,是托身大山、魂归自然的皈依。

近年来,将已逝亲人的骨灰抛撒入海,或将其和着鲜花瓣与泥土葬于树根、草坪之中,是我国提倡的新型殡葬模式——生态安葬,主要形式有草坪葬、壁葬、花坛葬、树葬、海葬等。

今年3月31日,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司长王金华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随着各地对公益性生态安葬设施建设的力度加大,相关惠民政策和奖补激励措施的推行,自愿选择生态安葬方式的人数呈快速增长趋势,越来越多的群众接受和认同这些方式。

华中科技大学养老服务研究中心教授郭林说,节地生态安葬是我国近些年大力提倡和推进的安葬方式,社会成员对这种葬式的接受程度正在逐步增强。

在郭林看来,我国积极推广节地生态安葬既是为了节约土地资源,也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以及移风易俗。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上一页123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推荐:

    意见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