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宏大叙事 究竟拧巴在哪儿?
就像足球和中国足球是看似相同实则迥异的两个东西一样。
另外,每次读到刘式的大计划,我总会想起史学界那个着名的“治水社会”的假说,这个假说是史学家魏特夫提出的。他发现古代执行威权型统治的社会,往往都是通过治水这样需要调拨大规模人力的大工程、大计划形成的,计划的主导实施者(比如埃及的法老、中国的大禹),会在计划执行过程中获得其他社会难以想象的权威,最终变为其他社会难以想象的,集各种大权于一身的东方式帝王。
所以大计划执行的最大代价,其实不是为这个计划所耗费的人力物力,或者必须承担的“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风险。而是它对社会正常体系的戕害。“大计划”执行的过程中,所有人的权利都会遭遇减免和缺省。而这些被剪掉的权利不会凭空消失,天长日久,它会被上缴到计划的制定者那里去。所以迷恋大计划的人,到底是喜欢那些号称要“拯救人类”的计划,还是迷恋大计划必然带来的权力感,这是很存疑的。
网上的流行语不是说么:“你那叫喜欢么?你那是馋她的身子!”
同样的,每个大计划者都应该自问:“你那是想拯救人类么?你那是馋制定大计划的那份权力幻觉。”

所以,至少原着《流浪地球》中,“带着地球去流浪”的遐思到底是一种浪漫,还是一种残忍的浪漫?危险的浪漫?或者如王小波所言,是种“瞎浪漫”?我觉得这都是存疑的。
影视化后的《流浪地球2》我还没去看,我希望导演能把原着中存在的这些bug都处理好吧。
毕竟看一些片花和观影者的评论,我愿意相信,抛开主旨不谈,这应该还是部各方面都不错的电影。
结尾我想说,其实在2023年年初,中国影视界迎来这么一波“刘慈欣热”是有点奇怪的,因为刚刚过去的几年中,我们很多人刚刚经历了“时代的一粒灰,掉到普通人肩上就是座山”的艰辛。对大刘最热衷的大计划、大叙事,我们本应该抱有一种类似巨物恐惧般的恐惧感。回归常识、少折腾、少搞宏大叙事,少定宏大计划,先安心过好眼前的小日子,珍惜历史车轮下每一颗被倾轧的小草,本应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共识和审美倾向才对。
所以,我不是不喜欢大刘的奇伟遐思和星辰大海,我只是觉得,这个时候,别总叙事的那么宏大,火一点更有人情味的作品,我觉得这样更好。

全文完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更多...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