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安 一个意大利人在中国的四十年

  如果没有在威尼斯学印度语的嬉皮士朋友向他说起,他不会得知二百多公里外的地方可以学习神秘的象形字;如果不是逆反心理作祟,他可能也和许多去听中文系介绍课的年轻人一样,被老师们“你们要是吃饱撑的没事可以来,但现在中国还去不了,学完后工作就更别想了,不可能有”的说辞劝退;更关键的是,如果申请失败,学校没有给他奖学金,他也会因为负担不起在异地的开支而选择别的谋生之路。


  

  ▲上海,1983

  好不容易来了中国,但无非也是读两三年书,原本不过是一段短暂的机缘。那时他常去上海的和平饭店吃8块钱三菜一汤的学生套餐,一次偶然在饭店电梯里碰到两个意大利商人跟一个香港人,聊天下来对方惊喜地发现他还学过计算机,既懂技术又会说中文,无疑是他们开拓中国市场的理想人选。老安回国当义务兵期间,对方就一直跟他保持联系,等他一年当兵结束,便立刻安排他到香港的办事处就任。

  彼时香港的繁华程度已远超他的认知,打电话就能订电影票,简直“不得了”,跟去了外星差不多。眼前频繁冒出的香车美女、高楼大厦都让他想起意大利流行的一部美剧《Dallas(朱门恩怨)》里的场景,仿佛也过上了德州石油富豪的生活。在香港那几年,他同样揣着相机拍了许多照片,“我记得在金钟的一个高楼,我看着整条河,上面各种各样的船,下面是英国的海军基地,同时还能看到机场里的直升飞机,哇那个画面,在那之前,我能看到一个小汽车就不错了。”

  到了1990年,公司总部认为要把业务重心转移到中国大陆,老安便只身来到北京,招来一个秘书、两个业务员,以极低的租金在京广中心租下高层办公楼,独立运行起分公司。

  京广中心于1980年代末建成,他记得那是一座很漂亮的天蓝色玻璃摩天大楼,但1990年那会儿看上去却有点错位,在一片平房和尚未竣工的三环路上显得孤独突兀。

  刚搬去办公的时候,楼下几乎看不到汽车,但短短几年周边就迅速发展,租金也噌噌翻了三倍。面对这些剧变,老安似乎早有预备。“中国在变的时候,我觉得很多中国人是不太适应的,因为完全是一个新的世界,以前有单位,生活都是固定有保障的,后来一下子翻天覆地,得自己找办法。但在意大利本来就这样,所以别人说我习惯不习惯,我会反问他,你习惯不习惯?”

  他出生于波河平原,周围都是种地的农民,60年代开始出现乡镇企业,兴办纺织厂,故乡的暴发户跟中国1990年代的万元户在他看来是“一样一样的”,“我并不是预见了这些情况,而是这一切越来越像我刚离开的世界。时间于我似乎是停止了,至少可说,时间依从我,使我在置身这一时代巨变时,感到得心应手,正在发生的事很难让我感到奇怪。”


  他平和且略带调侃地看待周遭及自身的变化,“我们刚来的时候被称为外国人,随着改革开放进入了招外资阶段,中国人就开始叫我们‘外宾’,再后来中国崛起了,我们就普遍变成‘老外’,听起来有点像人家把你看腻了的感觉。”

  眼下最感兴趣线上和线下的关系

  1999年,40岁的老安辞去公司职务,完全投身到独立纪录片的拍摄中。那时在中国拍独立电影的人特别少,回想起来,彭磊直呼他们和贾樟柯、吴文光等人一样,都属于“特别特别傻”的人,“花了好多钱买电脑买DV,都比房子贵。一个卡一万多块,一个硬盘一万多块,最便宜的DV三万多块,老安好像还丢过一两个,掉水里一个。”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推荐:

    意见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