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周感染1千万人各国只能躺平了吗

  越来越多的传染病专家、病毒学家相信,新冠疫情的结束,不是因为病毒的传播本身得到控制,而是一种社会性的宣告:停止将其视为大流行,并像对待其他人类冠状病毒等季节性呼吸道感染一样接受它。


  但仅仅依靠疫苗接种加上自然感染带来的更高程度的群体免疫,就能将世界带入一种合理、平衡的与病毒共存的状态吗?答案是否定的。

  1月3日,英国着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一群公卫专家与学者们在《英国医学期刊》上发表了一篇公开信。信中指出,疫苗带来的免疫保护并不是永久的,高感染率的环境还会加速病毒的进化与变异。这种策略会造成一个恶性循环:检测、追踪、隔离等重要的公共卫生措施因不堪重负而变得低效、甚至无用,进一步在遏制病毒传播的战场中失守。

  在病毒如野火般传播的国家,疫情已经明显带来了死亡、经济损失、医护人员短缺等后果。在人群层面,疫苗大幅降低了住院率和死亡率,但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受影响的生计、被打乱的上学计划、感染后可能留下的长期后遗症等等,都是实实在在的伤害。

  鉴于此,前述英国学者公开信倡议,各国防疫要从“疫苗唯一”转向“疫苗加”,具体包括,倡导使用高防护性的口罩,更重视通风和换气系统,根据病毒的社区传播情况,制定加强和放松管控措施的量化标准,促成全球疫苗公平等措施。

  无独有偶,1月6日,美国拜登政府过渡时期的六位卫生顾问,包括美国FDA前首席科学家露西安娜·博里奥、乔治·华盛顿大学公卫学院教授大卫·迈克尔斯等人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连发三篇文章,呼吁美国采取一种全新的疫情国策,进入与病毒共存“新常态”,而不再指望消除它。

  与德尔塔大流行时期盛行的无条件地“与病毒共存”的观念不同,露西安娜·博里奥等人认为,美国需要把新冠病毒作为一种呼吸道病毒进行管理,并明确最大风险的临界值。一旦超过临界值,就触发政策干涉和减缓行为,卫生系统也据此调整相应的床位数和人员配备。


  参照2017~2018年美国流感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相关数据,他们测算,在呼吸道病毒流行季最坏的一个周,可以容忍的风险峰值大约是3.5万例住院病人和3000例死亡。以此作为衡量的尺子,目前新冠病毒在美国带来的住院和死亡人数,远远超过了这个数字。他们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包括需要发挥基层公卫人员力量、建设一个更加灵活和先进的疫情数据收集系统、让民众建立一种对公共卫生和群体行动的信任感等等。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张文宏近日谈及奥密克戎时指出,认为奥密克戎引发的是“大号流感”,缺乏科学依据,事实上,这种变异株“会咬人”。一个国家和地区需要强大的免疫屏障和医疗资源,才能抵御奥密克戎的威胁。

  “大流行后的世界不会是2019年大流行未开始之前的世界,而是我们将与新冠病毒疾病共存、将其纳入日常风险计算当中的世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健康安全中心高级学者Amesh Adalja近日撰文写道。世界对这场大流行的分歧,一定程度上源于对风险的错误二分法:一部分人表现得好像大流行没有发生一样,而另一部分人则完全无法驾驭一个存在任何新冠风险的世界。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推荐:

    意见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