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戰略大後方 中國的西部要變天

  但如此“大進大出”的產業,通過公路完成轉移無異於愚公移山。除了長江,其實是依賴寶成鐵路和襄渝鐵路完成的。


  這幾年,“沿海制造業外遷印度(專題)、東南亞”成為令國人擔心的話題。

  東部高企的土地和勞動力成本,已很難承載太多電子組裝加工等勞動密集型工業。與此同時,擁有超過壹半國土面積和4億人口的西部還是壹片藍海。

  西部與東南亞的終極PK,是制造業能否留在中國的關鍵。讓西部加速沿海化,成渝率先成為內陸開放高地,也是規劃綱要的重點議題。

  如果說寶成鐵路和襄渝鐵路是破除蜀道難的先聲,中歐班列就是最具想象力的壹筆。

  2010年,蘋果CEO庫克在深圳富士康工廠考察最後留下壹句話:需要將工廠設在靠近工人家比較近的地方。翻譯壹下,就是深圳工廠得搬了。

  此前郭台銘多次赴越南考察,醞釀“南下計劃”。東南亞港口眾多,運輸成本優於西部,看上去是壹個不錯的選擇。

  中國沒有認輸,以成渝為首的內陸,開啟了關於政府全員招商、升級保稅區、打通交通動脈的“內陸沿海化”嘗試。

  2010年8月,時任重慶市長親赴北京,向海關總署、鐵道部提出開行壹條重慶至歐洲的鐵路大通道的請求。鐵路運費雖然高,但速度快。數碼產品重時效,且單價高。通過鐵路運輸電子產品,可以部分抵消西部不沿海的劣勢。

  經過高層拍板與5個國家的協調,開通的渝新歐班列最短13天就能將重慶電子產品運到德國杜伊斯堡,較海運縮短了2/3的時間。考慮運的是高價值產品,最終成本甚至低於海運。

  重慶試水成功,成都迅速跟進開通蓉歐班列。這就是中歐班列的前身。規劃綱要也多次點名:

  對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推動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合作,與新加坡合作推動東盟及相關國家共同參與通道建設,探討銜接中國-中南半島、孟中印緬等經濟走廊和中歐班列建設合作。

  打造重慶興隆場、成都北中歐班列樞紐節點。開拓中歐班列中、東通道,積極銜接中蒙俄經濟走廊。

  點名中歐班列的同時,也透露出成渝特殊的戰略地位。

  全球化格局下,肆川盆地不再是安居壹隅的死角,而是“長江經濟帶”“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叁者的連結處。

  只有盤活了成渝雙城經濟圈,中國經濟的輻射力與影響力才能徹底打通,真正張開大國臂腋。

  在人們習慣於鄭州、武漢是中國絕對的鐵路中樞時,重慶卻不聲不響加快逆襲的步伐。

  規劃綱要對重慶的定位專門有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壹項。在重慶的藍圖裡,未來將有9條高鐵、4條快速、5條普速,壹共18條鐵路在重慶交匯。

  沿海化的希望不僅在陸上,也在天上。

  今年6月27日,成都天府國際機場迎來首航時刻。成都也因此成為繼北京、上海之後第3座擁有雙機場的城市。

  這是國家在成渝打造國際航空門戶樞紐的底氣。


  高質量建成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打造國際航空樞紐,實施雙流國際機場擴能改造,實現天府國際機場與雙流國際機場“兩場壹體”運營。

  規劃綱要還明確:規劃研究重慶新機場建設,布局建設樂山、閬中、遂寧、雅安等壹批支線機場,研究廣安機場建設。

  這才是合力打造世界級機場群的樣子。看來內陸沿海化只開了個頭,遠未終局。

  肆川盆地面臨重構

  相比京津冀、長叁角、大灣區這3個世界級城市群,成渝這個“第肆級”的城市群形態最為特殊。

  京津冀是1超(北京)+2強(雄安、天津);

  長叁角是1超(上海)+2次超(杭州、南京)+N強;

  珠叁角是3超(廣深港)+2次超(佛山、東莞)+N強;

  成渝獨特的贰元城市結構不是問題,問題是成渝之外的肆川盆地,有壹點經濟塌陷。

  按照規劃綱要對“第肆極”的圈定,范圍包括重慶市的中心城區及萬州、涪陵、綦江、大足、黔江、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璧山、銅梁、潼南、榮昌、梁平、豐都、墊江、忠縣等27個區(縣)以及開州、雲陽的部分地區,肆川省的成都、自貢、瀘州、德陽、綿陽(除平武縣、北川縣)、遂寧、內江、樂山、南充、眉山、宜賓、廣安、達州(除萬源市)、雅安(除天全縣、寶興縣)、資陽等15個市,總面積18.5萬平方公裡,2019年常住人口9600萬人,地區生產總值近6.3萬億元,分別占全國的1.9%、6.9%、6.3%。

[物價飛漲的時候 這樣省錢購物很爽]
已經有 2 人參與評論了, 我也來說幾句吧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推薦:

    意見

    當前評論
    評論1 游客 [者.曰.載.大] 2021-10-22 05:54
    風水輪流轉,上下5000年
    發表評論
    您的評論 *: 
    安全校驗碼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Copyright © 溫哥華網,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溫哥華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