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 温家宝 十年谤誉与未竟的政改之志
温家宝在世界经济论坛接受访问,记者拿出时任中办主任的温家宝于六四事件中陪同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看望学生的照片,并询问温家宝从中学到了什么,温家宝回答说:“中国在经济改革的同时亦需要政治改革,因为我们的发展需要全面的发展,改革亦需要全方位的改革”。
1989年5月19日,赵紫阳在温家宝(右二)陪同下到天安门广场发表谈话。(Getty)
1989年5月19日,赵紫阳在温家宝(右二)陪同下到天安门广场发表谈话。(Getty)
有媒体统计,仅2010年,温家宝就曾7次公开谈及政改议题,引发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在2010年3月的全国人大会议上,他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就不可能成功。”2010年9月,温家宝在访问美国时,与纽约当地华文媒体举行了座谈,其中特别提到政治改革问题,曾引起广泛反响。温家宝说,“关于政治体制改革,我曾经讲过,经济体制改革如果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也不会彻底取得成功,甚至已经取得的成果还会得而复失。”
他强调,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最主要的,要保证宪法和法律赋予人民的各项自由和权利,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要有一个宽松的政治环境,使人们能够更好地发挥独立精神和创造思维,使人能得到自由和全面发展。温家宝当时还说,“中国要建立一个民主和法治的国家,所谓法治最重要的就是当一个政党执政以后,应该按照宪法和法律办事,党的意志和主张也要通过法定的程序来变为宪法和法律的条文。”温家宝称:“这是现代文明和现代政治所必须的,我们应该朝此而努力。”
“最大的危险在于腐败。而要消除腐败的土壤还在于改革制度和体制。”温家宝2011年在回答美国记者提问时说,“我深知‘国之命在人心’。消除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与此相似,温家宝2006年也在记者会上说,政府应该接受群众的民主监督,包括在网上广泛听取意见,只有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懈怠。
2012年3月14日,温家宝在两会总理记者会上,措辞严厉的批评和要求中共重庆市委、市政府就“王立军事件”进行深刻反思并吸取教训,次日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应声落马。
温家宝谈政改的要点是:没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不能成功;要解决权力过分集中得不到制约问题;执政党应该按照宪法和法律办事;公平和个人自由是民主法治国家标志。西方媒体评论:他是中共中央常委中“走得最远”——即对政治体制改革诉求表达得最迫切、最彻底的人。他的历次谈话,越来越清晰地表达了他的政改理念:保障公民权利,制约政府权力。他坚持不懈地呼吁,形成风格鲜明的“温式表述”。
2021年4月,淡出政坛多年的温家宝在《澳门导报》发表的追忆母亲的文章中大谈文革灾难,与多次呼吁政改一样,温家宝多次提及文革,在他看来,文革遗毒已成为中国改革的阻力,而不进行政改,文革还有可能重演。他在文章的最后说:“我心目中的中国应该是一个充满公平正义的国家,那里永远有对人心、人道和人的本质的尊重,永远有青春、自由、奋斗的气质。”隐有退隐不改其政改之志的意味。
有理由相信,温家宝政改的呼喊发自内心,而他数十年如一日的这份坚持,也足以让人动容。但是,海内外舆论普遍认为,温家宝所有对于政改的态度仅仅停留在言论上,没有任何实际的举动。十年任期内,虽然温家宝政改呼喊言论愈发密集,措辞的分量越来越重,他更表明自己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决心“风雨无阻,至死方休”,但终归应者寥寥,中共党内更是基本未置一词,这可能也是温家宝的“悲情”所在。
毁誉参半,“温情”总被雨打风吹去
1942年9月出生的温家宝,天津人,少年时曾就读于天津南开中学,中共开国总理周恩来是其校友。1968年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赴甘肃地质局从事地质勘探工作,后官至甘肃省地质局副局长。1982年,上调国家地质矿产部,从事政策法规研究工作并在之后升任该部副部长。1985年,乘中国国内干部“四化”之东风,被发掘进入中共中央机关工作,担任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并在不久后升任主任,成为中南海“大秘”。
温家宝曾在胡耀邦、赵紫阳、江泽民三任中共总书记任内,担任中央办公厅主任这个“大秘”职务,并由此不断晋升。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入中共中央政治局,1998年,当选为国务院副总理,进入中央政府,在朱镕基内阁中分管农业和金融等工作。副总理任内,曾赴湖北前线指挥应对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灾害。2002年11月,在中共十六大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进入国家最高权力中枢。2003年3月,当选为国务院总理,在中共总书记胡锦涛主政下全面领导政府工作,直至2013年3月被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取代而退休。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2008年9月30日,1989年5月19日,赵紫阳在温家宝(右二)陪同下到天安门广场发表谈话。(Getty)
1989年5月19日,赵紫阳在温家宝(右二)陪同下到天安门广场发表谈话。(Getty)
有媒体统计,仅2010年,温家宝就曾7次公开谈及政改议题,引发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在2010年3月的全国人大会议上,他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就不可能成功。”2010年9月,温家宝在访问美国时,与纽约当地华文媒体举行了座谈,其中特别提到政治改革问题,曾引起广泛反响。温家宝说,“关于政治体制改革,我曾经讲过,经济体制改革如果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也不会彻底取得成功,甚至已经取得的成果还会得而复失。”
他强调,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最主要的,要保证宪法和法律赋予人民的各项自由和权利,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要有一个宽松的政治环境,使人们能够更好地发挥独立精神和创造思维,使人能得到自由和全面发展。温家宝当时还说,“中国要建立一个民主和法治的国家,所谓法治最重要的就是当一个政党执政以后,应该按照宪法和法律办事,党的意志和主张也要通过法定的程序来变为宪法和法律的条文。”温家宝称:“这是现代文明和现代政治所必须的,我们应该朝此而努力。”
“最大的危险在于腐败。而要消除腐败的土壤还在于改革制度和体制。”温家宝2011年在回答美国记者提问时说,“我深知‘国之命在人心’。消除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与此相似,温家宝2006年也在记者会上说,政府应该接受群众的民主监督,包括在网上广泛听取意见,只有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懈怠。
2012年3月14日,温家宝在两会总理记者会上,措辞严厉的批评和要求中共重庆市委、市政府就“王立军事件”进行深刻反思并吸取教训,次日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应声落马。
温家宝谈政改的要点是:没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不能成功;要解决权力过分集中得不到制约问题;执政党应该按照宪法和法律办事;公平和个人自由是民主法治国家标志。西方媒体评论:他是中共中央常委中“走得最远”——即对政治体制改革诉求表达得最迫切、最彻底的人。他的历次谈话,越来越清晰地表达了他的政改理念:保障公民权利,制约政府权力。他坚持不懈地呼吁,形成风格鲜明的“温式表述”。
2021年4月,淡出政坛多年的温家宝在《澳门导报》发表的追忆母亲的文章中大谈文革灾难,与多次呼吁政改一样,温家宝多次提及文革,在他看来,文革遗毒已成为中国改革的阻力,而不进行政改,文革还有可能重演。他在文章的最后说:“我心目中的中国应该是一个充满公平正义的国家,那里永远有对人心、人道和人的本质的尊重,永远有青春、自由、奋斗的气质。”隐有退隐不改其政改之志的意味。
有理由相信,温家宝政改的呼喊发自内心,而他数十年如一日的这份坚持,也足以让人动容。但是,海内外舆论普遍认为,温家宝所有对于政改的态度仅仅停留在言论上,没有任何实际的举动。十年任期内,虽然温家宝政改呼喊言论愈发密集,措辞的分量越来越重,他更表明自己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决心“风雨无阻,至死方休”,但终归应者寥寥,中共党内更是基本未置一词,这可能也是温家宝的“悲情”所在。
毁誉参半,“温情”总被雨打风吹去
1942年9月出生的温家宝,天津人,少年时曾就读于天津南开中学,中共开国总理周恩来是其校友。1968年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赴甘肃地质局从事地质勘探工作,后官至甘肃省地质局副局长。1982年,上调国家地质矿产部,从事政策法规研究工作并在之后升任该部副部长。1985年,乘中国国内干部“四化”之东风,被发掘进入中共中央机关工作,担任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并在不久后升任主任,成为中南海“大秘”。
温家宝曾在胡耀邦、赵紫阳、江泽民三任中共总书记任内,担任中央办公厅主任这个“大秘”职务,并由此不断晋升。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入中共中央政治局,1998年,当选为国务院副总理,进入中央政府,在朱镕基内阁中分管农业和金融等工作。副总理任内,曾赴湖北前线指挥应对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灾害。2002年11月,在中共十六大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进入国家最高权力中枢。2003年3月,当选为国务院总理,在中共总书记胡锦涛主政下全面领导政府工作,直至2013年3月被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取代而退休。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更多...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