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 南极洲告急 气候灾难在即 怎么办?
南极条约》旨在保护南极地区免受资源开采等人类干扰。然而,气候变化正在使这一保护设想落空。
60年前,《南极条约》生效,签署各方不知道它会有多成功。各国领导人同意保持这个无人居住的大陆(面积是澳大利亚的两倍)无战争、无武器、无核废料状态,并规定,南极地区(其中98%是冰层)应专用于国际科学,不允许任何国家对之提出主权要求。此后数十年里,防止矿物开采和石油钻探的进一步规定使南极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保护区。然而,气候变化正使保护措施归于无效。
地球大约90%的淡水位于南极洲冰层中。而随着地球的升温,冰川正在融化,变得更加脆弱,一旦崩塌,将淹没从纽约(专题)到雅加达的沿海城市。
设址德国的研究团队 "气候行动追踪 "(Climate Action Tracker)担心,各国领导人虽承诺将本世纪的气候暖化程度控制在二摄氏度以内,但他们目前的政策却将使世界升温近三度。
三度以上:南极冰川将寿终正寝
上月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全球温度上升3摄氏度将导致南极冰雪融化 "突然加速",引发海平面 "急速和不可阻挡的 "上升。
《科学进展》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了围绕并支撑着面积17.5万平方公里的松岛(Pine-Island)冰川的冰架如何在越来越多的地方断裂。当保护性冰架缺失时,暖洋流便会进入冰川,造成致命后果。作者们写道:"如果冰架持续快速萎缩,就可能进一步破坏冰川的稳定,且速度快于预期。"
现在,松岛冰川的融化已明显加剧了全球海平面的上升。南极洲所有融水的四分之一以上来自该冰川。
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University of Flinders)历史学家安东内(Alessandro Antonello)撰写了一部南极洲环境政策专着。他认为,"南极洲面临的关键环境挑战无疑是气候变化"。
安东内指出,54个缔约方承诺保护南极洲,而只有29个缔约方拥有投票权,其中就有美国和德国等历史上的污染大国,以及中国、印度(专题)和巴西等温室气体排放量大的新兴经济体。他表示,这些国家"毫无疑问有某种程度的虚伪态度"。
南极洲--为了和平与科学
1959年,派遣有科学家在该地区科考的12个国家签署了《南极条约》。条约在两年后生效。各国同意,该地区应是 "一个用于和平与科学的自然保护区"。
对于美国和前苏联这样的超级大国,南极洲成为冷战核威胁阴影下的一个罕见的合作场所。实际上,在接下来的30年里,它们在亚洲、非洲和南美洲从事了了一系列代理战争。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冰川学家阿南达克里希南(Sridhar Anandakrishnan)指出,在其它外交场合,这两国的代表会 "捶胸顿足,相互指责",但在《南极条约》会议上,"他们能正式、公开交换意见"。
之于科学家,这一合作意味着,相互提供便利,例如,分享研究成果、可在对方研究基地为自己的飞机加油,而这在这个难以生存的地区亦至关重要。科学家们在南极收集了几十万年前的气候数据。1985年,他们发现,南极洲上空的臭氧层有一危险的洞。
阿南达克里希南教授称,去南极的每个人都出于 "利他主义原因"。从1985年起,他参加了23次对该地区的科学考察。他表示,"我们呆在那里是为了服务于社会。"
在北极钻探,在南极捕鱼
极地正以快于地球其它地区的速度暖化。但是,在地缘政治上,南、北极地明显不同。随着冰层融化,丰富的自然资源逐渐显现,北极正成为地缘政治焦点。在南极,除有若干煤炭和石油资源外,几乎没有其它已知的矿物或燃料可以开采,从而有助于使该地区免受采掘业的关注。
与荒凉的地貌一起--厚冰层与恶劣气候会使任何商业开采变得极其昂贵--《南极条约》对采矿和钻井的禁令使南极地区不受任何人类干扰,只有科学探索除外。该禁令无限期,可在2048年首次重新评估。
然而,南极洲周围水域的情况却不容乐观。
绿色和平组织北欧分部的生态学家和极地专家梅勒(Laura Meller)指出:"气候变化正急剧改变南极洲地貌。对于极地周围的水生物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 梅勒成功致力于保护南极免遭采矿和商业钻探命运。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已经有 2 人参与评论了, 我也来说几句吧
《60年前,《南极条约》生效,签署各方不知道它会有多成功。各国领导人同意保持这个无人居住的大陆(面积是澳大利亚的两倍)无战争、无武器、无核废料状态,并规定,南极地区(其中98%是冰层)应专用于国际科学,不允许任何国家对之提出主权要求。此后数十年里,防止矿物开采和石油钻探的进一步规定使南极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保护区。然而,气候变化正使保护措施归于无效。
地球大约90%的淡水位于南极洲冰层中。而随着地球的升温,冰川正在融化,变得更加脆弱,一旦崩塌,将淹没从纽约(专题)到雅加达的沿海城市。
设址德国的研究团队 "气候行动追踪 "(Climate Action Tracker)担心,各国领导人虽承诺将本世纪的气候暖化程度控制在二摄氏度以内,但他们目前的政策却将使世界升温近三度。
三度以上:南极冰川将寿终正寝
上月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全球温度上升3摄氏度将导致南极冰雪融化 "突然加速",引发海平面 "急速和不可阻挡的 "上升。
《科学进展》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了围绕并支撑着面积17.5万平方公里的松岛(Pine-Island)冰川的冰架如何在越来越多的地方断裂。当保护性冰架缺失时,暖洋流便会进入冰川,造成致命后果。作者们写道:"如果冰架持续快速萎缩,就可能进一步破坏冰川的稳定,且速度快于预期。"
现在,松岛冰川的融化已明显加剧了全球海平面的上升。南极洲所有融水的四分之一以上来自该冰川。
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University of Flinders)历史学家安东内(Alessandro Antonello)撰写了一部南极洲环境政策专着。他认为,"南极洲面临的关键环境挑战无疑是气候变化"。
安东内指出,54个缔约方承诺保护南极洲,而只有29个缔约方拥有投票权,其中就有美国和德国等历史上的污染大国,以及中国、印度(专题)和巴西等温室气体排放量大的新兴经济体。他表示,这些国家"毫无疑问有某种程度的虚伪态度"。
南极洲--为了和平与科学
1959年,派遣有科学家在该地区科考的12个国家签署了《南极条约》。条约在两年后生效。各国同意,该地区应是 "一个用于和平与科学的自然保护区"。
对于美国和前苏联这样的超级大国,南极洲成为冷战核威胁阴影下的一个罕见的合作场所。实际上,在接下来的30年里,它们在亚洲、非洲和南美洲从事了了一系列代理战争。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冰川学家阿南达克里希南(Sridhar Anandakrishnan)指出,在其它外交场合,这两国的代表会 "捶胸顿足,相互指责",但在《南极条约》会议上,"他们能正式、公开交换意见"。
之于科学家,这一合作意味着,相互提供便利,例如,分享研究成果、可在对方研究基地为自己的飞机加油,而这在这个难以生存的地区亦至关重要。科学家们在南极收集了几十万年前的气候数据。1985年,他们发现,南极洲上空的臭氧层有一危险的洞。
阿南达克里希南教授称,去南极的每个人都出于 "利他主义原因"。从1985年起,他参加了23次对该地区的科学考察。他表示,"我们呆在那里是为了服务于社会。"
在北极钻探,在南极捕鱼
极地正以快于地球其它地区的速度暖化。但是,在地缘政治上,南、北极地明显不同。随着冰层融化,丰富的自然资源逐渐显现,北极正成为地缘政治焦点。在南极,除有若干煤炭和石油资源外,几乎没有其它已知的矿物或燃料可以开采,从而有助于使该地区免受采掘业的关注。
与荒凉的地貌一起--厚冰层与恶劣气候会使任何商业开采变得极其昂贵--《南极条约》对采矿和钻井的禁令使南极地区不受任何人类干扰,只有科学探索除外。该禁令无限期,可在2048年首次重新评估。
然而,南极洲周围水域的情况却不容乐观。
绿色和平组织北欧分部的生态学家和极地专家梅勒(Laura Meller)指出:"气候变化正急剧改变南极洲地貌。对于极地周围的水生物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 梅勒成功致力于保护南极免遭采矿和商业钻探命运。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更多...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