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 一冻十年,金庸剧回暖了吗?(图)
金庸剧的翻拍一直供需两旺。当下高频率翻拍,与其说是金庸剧扩张,倒不如说是武侠的紧缩:重拍经典借用的是金庸剧广泛的群众基础,恰好是缺乏原创武侠剧本的反证。
自打经典武侠剧的江湖地位动摇,各公司以自我放弃之姿追逐“投资回报率”,同样得追责。可控的成本,划得来的“生意经”,屡试不爽的懒惰思维下,金庸剧只是影视公司新人集训的副产品。
金庸剧之所以长盛不衰,源于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孺慕之情。大家发现,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优秀内容,如“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等,这些在现实中被某些人弄丢的东西,在金庸小说里依然那么山清水秀。
江湖梦,是一怒为红颜,仗剑天涯边的轻狂;是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淡薄;是纵使侠骨死,不惭世上英的豪情。只要这个精神家园不倒,金庸剧自然可以代代翻拍。江山代有金庸迷
应该说,金庸作品的第一批受众必然是其小说的读者。1965年到1970年,金庸14部作品连载完成。当时尚未传播到内地,所以受众的分布主要是港台及东南亚地区。

这一时期的受众呈现一种过渡性。既有作为主体的青年人,也有很大一部分经历过战争的中老年人。对于他们来说,英雄主义和侠义精神抚平了心灵的伤痛,构建出一个潇洒的江湖梦。
1975至1985年出生的一代,接触金庸作品的时候,电视已经深入生活。对于他们来说,翁美玲版的《射雕英雄传》、刘德华版的《神雕侠侣》、梁朝伟版《鹿鼎记》都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随后出生的1985至1995一代,电视成为童年的主要消遣,TVB的金庸剧自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2000年前后,大陆的电视台已经很少播放80年代的旧版金庸剧。所以朱茵版《射雕英雄传》、李若彤版《神雕侠侣》、陈小春版《鹿鼎记》等等就成为这一时代人心目中的经典,这些演员塑造的角色也成为不可复制的模板。
如今,这一时代人已然掌握了话语权。就像他们已然将六小龄童符号成了孙悟空,将陈晓旭符号成了林黛玉,要颠覆心中的经典,可谓是难上加难。
1995至2000年出生的一代,是承上启下的。对金庸武侠剧的看法,他们也认同上代人,但TVB金庸剧并不是根深蒂固到无法动摇的。对于后来拍摄的金庸剧,如2003版《倚天》2008版《鹿鼎记》,他们也秉承接受的态度。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其实,自打经典武侠剧的江湖地位动摇,各公司以自我放弃之姿追逐“投资回报率”,同样得追责。可控的成本,划得来的“生意经”,屡试不爽的懒惰思维下,金庸剧只是影视公司新人集训的副产品。
金庸剧之所以长盛不衰,源于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孺慕之情。大家发现,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优秀内容,如“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等,这些在现实中被某些人弄丢的东西,在金庸小说里依然那么山清水秀。
江湖梦,是一怒为红颜,仗剑天涯边的轻狂;是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淡薄;是纵使侠骨死,不惭世上英的豪情。只要这个精神家园不倒,金庸剧自然可以代代翻拍。江山代有金庸迷
应该说,金庸作品的第一批受众必然是其小说的读者。1965年到1970年,金庸14部作品连载完成。当时尚未传播到内地,所以受众的分布主要是港台及东南亚地区。
这一时期的受众呈现一种过渡性。既有作为主体的青年人,也有很大一部分经历过战争的中老年人。对于他们来说,英雄主义和侠义精神抚平了心灵的伤痛,构建出一个潇洒的江湖梦。
1975至1985年出生的一代,接触金庸作品的时候,电视已经深入生活。对于他们来说,翁美玲版的《射雕英雄传》、刘德华版的《神雕侠侣》、梁朝伟版《鹿鼎记》都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随后出生的1985至1995一代,电视成为童年的主要消遣,TVB的金庸剧自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2000年前后,大陆的电视台已经很少播放80年代的旧版金庸剧。所以朱茵版《射雕英雄传》、李若彤版《神雕侠侣》、陈小春版《鹿鼎记》等等就成为这一时代人心目中的经典,这些演员塑造的角色也成为不可复制的模板。
如今,这一时代人已然掌握了话语权。就像他们已然将六小龄童符号成了孙悟空,将陈晓旭符号成了林黛玉,要颠覆心中的经典,可谓是难上加难。
1995至2000年出生的一代,是承上启下的。对金庸武侠剧的看法,他们也认同上代人,但TVB金庸剧并不是根深蒂固到无法动摇的。对于后来拍摄的金庸剧,如2003版《倚天》2008版《鹿鼎记》,他们也秉承接受的态度。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更多...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