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 成为萧峰:金庸笔下的男性进化史
死亡乃是人生最大的恐惧,但在武侠世界中,贪生怕死却是最令人不齿的行径。 《笑傲江湖》中,刘正风满门被灭,慷慨赴死之前,与魔教知己曲洋合奏一曲《笑傲江湖》,但箫中之意,犹有遗恨,是因为最心爱的儿子在临危之际,贪生怕死,辱没了令名。
2003年版《天龙八部》剧照,胡军饰演萧峰
男性气概,或者说英雄气概,首先是一种勇气,是对恐惧的控制。所以,金庸笔下的英雄主角大都不怕死。
若论结局,这些英雄要么战死沙场,要么归隐江湖,却只有萧峰一人选择了自杀。另一位自杀的是《倚天屠龙记》中的张翠山。但张翠山不算主角,而且他的死与其说是杀身成仁,不如说是一种逃避。妻子害得师兄全身瘫痪,既无颜面对师兄,也没有勇气再面对妻子,从他的道德标准出发,情义两难全,只能选择自杀。
张翠山的自杀是早有准备的。他先拜托师傅张三丰救回自己的儿子,然后再向到来的众人表示,自己会担当一切。如何担当呢?就是横剑自杀。
但萧峰的死不同。辽帝已经在军前立下重誓,宋辽30年的和平可保。他与中原武林的仇怨已解,他们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而跑到辽国来营救他。是,他不得不离开辽国,但天地之大,并非没有去处。灵鹫宫、大理国,或者去女真部中安身,长白山边,打猎喝酒,也算逍遥快活。事实上,就在自杀身死之前的一段时间,他还是这样想的。
那么,他到底是在什么时候萌生了死志?为什么在一个并不需要他死的时候,他却非死不可?是在雁门关睹物思人,为阿朱殉情?是忠义两难全,以身殉道?是因为经过几番人生剧变,对他而言,活着本来就无味得很?还是两个民族之间的仇恨,只能用英雄的血才能洗刷?
萧峰自己的解释是:“身为契丹人,却胁迫辽国皇帝,成了契丹的大罪人,再无面目立于天地之间!”
如果他这样一个大英雄无面目立足于天地之间,人立于天地之间的根本到底是什么?
男人中的男人,英雄中的英雄
曾经与朋友聊天,说起中国男人的理想形象,古往今来似乎要推萧峰为第一人。
但中国文化的土壤里,似乎又不大可能长出萧峰这样的男性。
在《男性气概》一书中,哈佛政治学教授哈维·曼斯菲尔德将“男性气概”首先定义为“危机之前的自信”。
1997年版《天龙八部》剧照,黄日华饰演萧峰
按照这种定义,再也没有比萧峰更男人的男人了。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更多...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