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北京总动员 打响一场经济超限战
中国下一步经济政策已见端倪。8月3日,中国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发文表示,将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鼓励民营企业发债进行融资,加大优质民企上市支持力度。坚定不移降低各种企业成本,择机进一步实施降准、降息政策。

货币和财政刺激或成中国下半年经济主旋律(图源:VCG)
并且,鼓励商品房库存较大的城市进一步加大去库存,一二线等住房供应紧张的城市要采取扩大新增供地、盘活存量土地等方式扩大土地供给,防止土地价格快速上涨。
(但当日晚间,中国发改委重新更新文章,将“择机降准降息”删除,让业界充满遐想。)
刺激又来一轮?
今年上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340,637亿元(1人民币折合约0.1508美元),同比增长6.7%。其中,制造业投资82,261亿元,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6.4个百分点。民间投资更是大幅跌落至2.8%。目前,企业中长期贷款增速已降至3%以下,表明受经济下行影响,实体企业投资空前乏力。
中国经济疲软,归根结底,在于国内经济结构、产业布局和财富分配层面出现问题。只有转变发展模式,政府瘦身同时,采取新一轮“民进国退”,并大力提振内需,才能从根本上扭转这一局面。然而,结合现阶段观察,政府当局仍希望以刺激的方式,人为创造需求为经济托底。
今年年初,全球金融市场动荡,让美联储放缓了加息进程,为中国央行货币宽松创造了有利外部环境。年中,由英国退欧引发的欧盟政治格局动荡,再一次扰乱了美联储的加息部署。年底又逢美国大选,又为加息增添很大不确定性。此外,澳大利亚、日本等国货币宽松,也为中国央行创造了便利空间,因此,即使不采取降准降息,保持货币宽松环境,确保银行流动性充足,也是中国经济往下必要之选。
中国社会高企的债务,也需要央行保持货币宽松。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社会负债总和为166万亿,占GDP的245%,其中,政府负债为GDP的56%,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务比例为149%。国企部门是债务的主体,大多不具备偿还能力。而年底之前,企业需偿还债务高达3.7万亿。
这是一个让政府颇为头疼的难题。随着国企刚性兑付被打破,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债市违约事件已达18次,涉及债券数量36只,涉及本金超过200亿。商业银行是中国债市最大的玩家,如果企业债务频频违约,将直接诱发大规模坏账,造成银行流动性危机。作为经济的主导者,政府和央行决不允许这种情况发生,尽一切努力规避金融风险,成当务之急。
一次很可能迟到的加息
“太大而不能倒”的中国楼市,同样需要央行货币宽松。虽然很多业内权威呼吁“挤泡沫”,但现实环境下,房地产关乎着地方政府、银行、配套产业共同利益。如果房价大幅下降,一方面将导致地方财政急剧收缩,另一方面也将对银行资产端产生剧烈冲击。更重要的,经济基本面无从改善环境下,中国房价大幅受挫,将诱发人民币汇率动荡,这是难以承受之痛。
中共政治局之所以强调抑制资产泡沫,而非戳破资产泡沫,原因正在于此。不出意外的话,年底之前,二线城市房地产仍是资金光顾的领域。针对价格上涨过于离谱的城市,政府不乏采取一定程度的抑制措施,但意图也不外乎:将社会资本驱赶到其他周边城市。总体来说,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继续发挥金融属性,或是年底前中国楼市的战略总方针。
从理论层面看,供给侧改革,需要中国经济去杠杆,但这必然是漫长且充满痛苦的改革过程,需要各级政府让渡重大利益。但现阶段,中国经济仍由投资和出口支撑,并且国企投资从中发挥无与伦比的重要性。经济结构不改革,政府刺激直接结果是,国内经济杠杆难以降低,在政府创造出的“需求”推动下,产能过剩的格局仍将持续,随着重大基础项目纷纷上马,很可能对民企进一步形成“挤出效应”。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货币和财政刺激或成中国下半年经济主旋律(图源:VCG)
并且,鼓励商品房库存较大的城市进一步加大去库存,一二线等住房供应紧张的城市要采取扩大新增供地、盘活存量土地等方式扩大土地供给,防止土地价格快速上涨。
(但当日晚间,中国发改委重新更新文章,将“择机降准降息”删除,让业界充满遐想。)
刺激又来一轮?
今年上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340,637亿元(1人民币折合约0.1508美元),同比增长6.7%。其中,制造业投资82,261亿元,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6.4个百分点。民间投资更是大幅跌落至2.8%。目前,企业中长期贷款增速已降至3%以下,表明受经济下行影响,实体企业投资空前乏力。
中国经济疲软,归根结底,在于国内经济结构、产业布局和财富分配层面出现问题。只有转变发展模式,政府瘦身同时,采取新一轮“民进国退”,并大力提振内需,才能从根本上扭转这一局面。然而,结合现阶段观察,政府当局仍希望以刺激的方式,人为创造需求为经济托底。
今年年初,全球金融市场动荡,让美联储放缓了加息进程,为中国央行货币宽松创造了有利外部环境。年中,由英国退欧引发的欧盟政治格局动荡,再一次扰乱了美联储的加息部署。年底又逢美国大选,又为加息增添很大不确定性。此外,澳大利亚、日本等国货币宽松,也为中国央行创造了便利空间,因此,即使不采取降准降息,保持货币宽松环境,确保银行流动性充足,也是中国经济往下必要之选。
中国社会高企的债务,也需要央行保持货币宽松。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社会负债总和为166万亿,占GDP的245%,其中,政府负债为GDP的56%,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务比例为149%。国企部门是债务的主体,大多不具备偿还能力。而年底之前,企业需偿还债务高达3.7万亿。
这是一个让政府颇为头疼的难题。随着国企刚性兑付被打破,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债市违约事件已达18次,涉及债券数量36只,涉及本金超过200亿。商业银行是中国债市最大的玩家,如果企业债务频频违约,将直接诱发大规模坏账,造成银行流动性危机。作为经济的主导者,政府和央行决不允许这种情况发生,尽一切努力规避金融风险,成当务之急。
一次很可能迟到的加息
“太大而不能倒”的中国楼市,同样需要央行货币宽松。虽然很多业内权威呼吁“挤泡沫”,但现实环境下,房地产关乎着地方政府、银行、配套产业共同利益。如果房价大幅下降,一方面将导致地方财政急剧收缩,另一方面也将对银行资产端产生剧烈冲击。更重要的,经济基本面无从改善环境下,中国房价大幅受挫,将诱发人民币汇率动荡,这是难以承受之痛。
中共政治局之所以强调抑制资产泡沫,而非戳破资产泡沫,原因正在于此。不出意外的话,年底之前,二线城市房地产仍是资金光顾的领域。针对价格上涨过于离谱的城市,政府不乏采取一定程度的抑制措施,但意图也不外乎:将社会资本驱赶到其他周边城市。总体来说,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继续发挥金融属性,或是年底前中国楼市的战略总方针。
从理论层面看,供给侧改革,需要中国经济去杠杆,但这必然是漫长且充满痛苦的改革过程,需要各级政府让渡重大利益。但现阶段,中国经济仍由投资和出口支撑,并且国企投资从中发挥无与伦比的重要性。经济结构不改革,政府刺激直接结果是,国内经济杠杆难以降低,在政府创造出的“需求”推动下,产能过剩的格局仍将持续,随着重大基础项目纷纷上马,很可能对民企进一步形成“挤出效应”。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更多...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