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她的错》:支配性男性气质下的"母职困境"
彼得这位表面上成功的金融从业者、体贴的丈夫、关心孩子的父亲,恰恰是支配性男性气质的完美体现者,他的整个人生轨迹都在践行并强化着这种气质的每一个维度。
在育儿任务的分配上,支配性男性气质与制度性母职形成了共谋关系:支配性男性气质通过将育儿界定为“非男性事务”而主动放弃责任,而制度性母职则通过将育儿定义为“女性天职”而被动承接这些被放弃的责任。剧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在麦洛出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每晚频繁夜醒、需要照料时,起身安抚的永远是玛丽莎,而彼得则安然入睡。在儿子终于可以睡整觉时,彼得这样对妻子说,“我发誓,你无所不能”。看似充满爱意的赞美,隐藏的是将母职责任永久固化的潜台词。
在家庭决策中,彼得也展现出绝对垄断。当绑匪打来勒索电话时,彼得选择隐瞒妻子,独自准备巨额现金进行交易。他对质问的玛丽莎辩解道他这么做有正当理由,但这不过是支配性男性气质经典的伪装,他将控制欲包装成“为你好”的保护欲,剥夺女性的决策权来巩固男性在家庭中的核心地位。
而一切悲剧的源头,得追溯到六年前那场车祸。当彼得发现自己的亲生儿子已经死亡,而另一位母亲约瑟芬(即后来的凯莉)的儿子幸存时,他调换了两名婴儿,将自己死去的孩子放入约瑟芬的车中,抱走了活着的麦洛。支配性男性气质在此展现了其最可怖的面貌,它赋予彼得如此绝对的权力幻觉,以至于他相信自己有权重新定义生命、改写血缘、操纵情感。当他将别人的孩子当作可替换的物品,将自己的丧子之痛转嫁给另一个母亲时,这一行为已经是一种反人性的暴力。彼得的所作所为证明,支配性男性气质一旦与权力结合,就会孕育出这种令人胆寒的“理性恶魔”。
彼得的支配性男性气质不仅体现在自己的小家庭中,更如一张无形的网,笼罩着他的弟弟妹妹。他一直告诉残疾的弟弟不符合先进脊椎手术的资格,使弟弟不得不依赖自己生活。真相却是,彼得私自隐瞒了弟弟作为手术候选人的事实,他害怕手术成功后弟弟就会离开他,不再需要他的照顾。彼得也一直欺瞒着妹妹。童年时,彼得伸脚绊倒弟弟导致其脊椎重伤,而妹妹因为当时在追逐弟弟,误以为是自己的责任,并为此背负了二十年的罪恶感,在罪恶感下自暴自弃、自甘堕落。彼得对弟弟妹妹直言:“我需要你(妹妹)去做蠢事,这样我才有机会收拾残局……我需要你因止痛药而想吐,我才能忙着思考能怎么帮助你,我现在需要被‘需要’,否则我会疯掉。”他通过操控信息、情感绑架与制造依赖,实现对弟弟妹妹的绝对支配,巩固了他作为家庭支柱的权威形象。

彼得为了控制弟弟妹妹,宁愿他们一直是“废人”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名金融精英,彼得支配性男性气质与资本主义逻辑形成了危险的共生关系,使得支配性和控制欲更加隐蔽、更加具有破坏性。资本主义经济通过性别分工积累财富,男性往往控制着核心生产资源和财富分配,支配性男性气质则为这种分工提供“合法性解释”,而反过来,财富与地位不断强化着这种支配性男性气质的正当性。就比如彼得的经济优势让他能够将支配欲转化为具体行动:为弟弟妹妹提供优渥生活以换取顺从,试图用金钱收买记者,擅自处理赎金交易……
资本赋予的经济优势,强化了彼得的支配欲望,也借助资本主义的“理性”“效率”“利益最大化”等话语体系,为这种支配提供了完整的合法性叙事体系。比如缺席育儿成为“专注事业”,控制家人变成“关爱保护”,甚至,他将自己偷走凯莉的儿子,视为对所有人的拯救,他这样自我辩解:“她(凯莉)没办法给他(麦洛)我们能给的生活,我救了那孩子,我还让你免于失去儿子的痛苦,我救了我们所有人……”这是当代父权制极其可怖也必须高度警惕的演变。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在育儿任务的分配上,支配性男性气质与制度性母职形成了共谋关系:支配性男性气质通过将育儿界定为“非男性事务”而主动放弃责任,而制度性母职则通过将育儿定义为“女性天职”而被动承接这些被放弃的责任。剧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在麦洛出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每晚频繁夜醒、需要照料时,起身安抚的永远是玛丽莎,而彼得则安然入睡。在儿子终于可以睡整觉时,彼得这样对妻子说,“我发誓,你无所不能”。看似充满爱意的赞美,隐藏的是将母职责任永久固化的潜台词。
在家庭决策中,彼得也展现出绝对垄断。当绑匪打来勒索电话时,彼得选择隐瞒妻子,独自准备巨额现金进行交易。他对质问的玛丽莎辩解道他这么做有正当理由,但这不过是支配性男性气质经典的伪装,他将控制欲包装成“为你好”的保护欲,剥夺女性的决策权来巩固男性在家庭中的核心地位。
而一切悲剧的源头,得追溯到六年前那场车祸。当彼得发现自己的亲生儿子已经死亡,而另一位母亲约瑟芬(即后来的凯莉)的儿子幸存时,他调换了两名婴儿,将自己死去的孩子放入约瑟芬的车中,抱走了活着的麦洛。支配性男性气质在此展现了其最可怖的面貌,它赋予彼得如此绝对的权力幻觉,以至于他相信自己有权重新定义生命、改写血缘、操纵情感。当他将别人的孩子当作可替换的物品,将自己的丧子之痛转嫁给另一个母亲时,这一行为已经是一种反人性的暴力。彼得的所作所为证明,支配性男性气质一旦与权力结合,就会孕育出这种令人胆寒的“理性恶魔”。
彼得的支配性男性气质不仅体现在自己的小家庭中,更如一张无形的网,笼罩着他的弟弟妹妹。他一直告诉残疾的弟弟不符合先进脊椎手术的资格,使弟弟不得不依赖自己生活。真相却是,彼得私自隐瞒了弟弟作为手术候选人的事实,他害怕手术成功后弟弟就会离开他,不再需要他的照顾。彼得也一直欺瞒着妹妹。童年时,彼得伸脚绊倒弟弟导致其脊椎重伤,而妹妹因为当时在追逐弟弟,误以为是自己的责任,并为此背负了二十年的罪恶感,在罪恶感下自暴自弃、自甘堕落。彼得对弟弟妹妹直言:“我需要你(妹妹)去做蠢事,这样我才有机会收拾残局……我需要你因止痛药而想吐,我才能忙着思考能怎么帮助你,我现在需要被‘需要’,否则我会疯掉。”他通过操控信息、情感绑架与制造依赖,实现对弟弟妹妹的绝对支配,巩固了他作为家庭支柱的权威形象。

彼得为了控制弟弟妹妹,宁愿他们一直是“废人”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名金融精英,彼得支配性男性气质与资本主义逻辑形成了危险的共生关系,使得支配性和控制欲更加隐蔽、更加具有破坏性。资本主义经济通过性别分工积累财富,男性往往控制着核心生产资源和财富分配,支配性男性气质则为这种分工提供“合法性解释”,而反过来,财富与地位不断强化着这种支配性男性气质的正当性。就比如彼得的经济优势让他能够将支配欲转化为具体行动:为弟弟妹妹提供优渥生活以换取顺从,试图用金钱收买记者,擅自处理赎金交易……
资本赋予的经济优势,强化了彼得的支配欲望,也借助资本主义的“理性”“效率”“利益最大化”等话语体系,为这种支配提供了完整的合法性叙事体系。比如缺席育儿成为“专注事业”,控制家人变成“关爱保护”,甚至,他将自己偷走凯莉的儿子,视为对所有人的拯救,他这样自我辩解:“她(凯莉)没办法给他(麦洛)我们能给的生活,我救了那孩子,我还让你免于失去儿子的痛苦,我救了我们所有人……”这是当代父权制极其可怖也必须高度警惕的演变。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 分享: |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 延伸阅读 |
推荐:
《都是她的错》:支配性男性气质下的"母职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