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 复旦教授长文痛批:马斯克不懂神经科学!!
所以,如果是眼睛的问题导致失明,根本用不着把脑机接口安装到视觉皮质里。只有在外侧膝状体受到损伤且初级视皮质完好的情况下,可能才需要直接刺激初级视皮质,不过这种情况少之又少。刺激视皮质只能引起光感,即所谓的“光幻视”。虽然由于视网膜和初级视皮质存在着某种拓扑对应关系,通过摄像机把外界图像转换成电信号刺激初级视皮质中的相应部位,能使人看到非常粗糙的轮廓或可躲开障碍物而行走。但脑并非肉体版的数字计算机,不可能把电信号“写入”脑内,只能刺激脑的局部并引起特定刻板反应。感觉皮质并非显示屏,其中进行着复杂的信息处理,感知觉不是简单的反映世界,而是重建世界。因此,用这种方法刺激视觉皮质不可能使人产生近于真实的视觉。至于能看到红外或紫外的所谓“超视觉”早已在人工视网膜上实现,而且看到的还不是光幻视。
其实,刺激视皮质也并非马斯克首创。早在1967年,英国生理学家布林德利(Giles Brindley)就在一名视障患者的视皮质中植入80个铂电极,排成二维阵列,通电后,来自其中37个电极的刺激使患者产生了光感,经过5年多的观察,患者已能辨认简单图形。之后,这方面的研究虽然间或有报道,但进展不大。
2022年,芝加哥伊利诺伊理工大学的科学家在一位于2016年完全失明的患者巴萨德(Brian Bussard)的脑中植入了25块微型芯片,每块芯片上有16个电极。术后,巴萨德表示像是看到了“雷达屏幕上的光点”,这使他能识别一些简单图形。2023年,匹兹堡大学的科学家把植入的电极数增加到了1024个,使实验猴经训练后能识别字母。
但在笔者看来,这些实验的效果并不比无须侵入式手术的感觉替代装置*好,还增加了把电极植入大脑皮质的巨大风险。既然这种尝试已持续近半个世纪仍没有实质性的进展,笔者认为这关键在于其基本思路有问题。“盲视”不过是在这一“歧途”上的最新尝试,虽然在技术上有改进,增加电极数也可能会改善空间分辨率,但如果基本思路不对,其最终结果恐怕与前例一样。
例如把摄取的图像转换成电信号后, 用电极阵列刺激受试者的舌头, 使其感觉到物体的运动方向、形状、大小等。受试者戴着这种设备可以自由行走并避开障碍物。
如果说“心灵感应”和“盲视”这两张“大饼”尚可充饥,那么用脑机接口治脑中百病的想法就纯属画饼——如今,除了病灶部位可探(如癫痫)或病源所在部位及病因相对清楚(如帕金森病)的脑疾,对于其他大部分脑疾,脑机接口该植入哪一部位都还不知道。至于马斯克的“巨脑”宏愿,更是镜花水月。且不说现在我们根本不知道如何向脑“写入”,所谓脑机双向交流更是连八字都没有一撇。即使退一万步讲,若能做到脑和人工智能交融,那么马斯克所担忧的比人脑更强大的人工智能必然居于主导地位,而人将成为人工智能“灵魂”的躯壳和奴隶。而且颅内恐怕也没有那么大的空间能容纳“全脑接口”要植入的大量电极。
总之,对于马斯克的脑机接口的评价可以归纳如下:就侵入式脑机接口来说,其在技术上有显着进步,在原理上并无创新,而希望通过脑和人工智能融合使人成为超人或实现全脑接口的想法则纯属迷思。
马斯克的公关攻势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他以科学家无法企及的方式让脑机接口这一小众领域广为人知;但另一方面,他关于这一技术的许多不实之词也可能误导公众和政府。以他的聪明过人,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谬论?这或许如鲁迅在《名人和名言》中针对“专门家的话多悖”这一现象所言:“他们的悖,未必悖在讲述他们的专门,是悖在倚专家之名,来论他所专门以外的事。……名人被崇奉所诱惑,也忘记了自己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渐以为一切无不深入,无所不谈,于是乎就悖起来了。”而不幸的是,如尼可莱利斯所指出的那样:马斯克不懂神经科学!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其实,刺激视皮质也并非马斯克首创。早在1967年,英国生理学家布林德利(Giles Brindley)就在一名视障患者的视皮质中植入80个铂电极,排成二维阵列,通电后,来自其中37个电极的刺激使患者产生了光感,经过5年多的观察,患者已能辨认简单图形。之后,这方面的研究虽然间或有报道,但进展不大。
2022年,芝加哥伊利诺伊理工大学的科学家在一位于2016年完全失明的患者巴萨德(Brian Bussard)的脑中植入了25块微型芯片,每块芯片上有16个电极。术后,巴萨德表示像是看到了“雷达屏幕上的光点”,这使他能识别一些简单图形。2023年,匹兹堡大学的科学家把植入的电极数增加到了1024个,使实验猴经训练后能识别字母。
但在笔者看来,这些实验的效果并不比无须侵入式手术的感觉替代装置*好,还增加了把电极植入大脑皮质的巨大风险。既然这种尝试已持续近半个世纪仍没有实质性的进展,笔者认为这关键在于其基本思路有问题。“盲视”不过是在这一“歧途”上的最新尝试,虽然在技术上有改进,增加电极数也可能会改善空间分辨率,但如果基本思路不对,其最终结果恐怕与前例一样。
例如把摄取的图像转换成电信号后, 用电极阵列刺激受试者的舌头, 使其感觉到物体的运动方向、形状、大小等。受试者戴着这种设备可以自由行走并避开障碍物。
如果说“心灵感应”和“盲视”这两张“大饼”尚可充饥,那么用脑机接口治脑中百病的想法就纯属画饼——如今,除了病灶部位可探(如癫痫)或病源所在部位及病因相对清楚(如帕金森病)的脑疾,对于其他大部分脑疾,脑机接口该植入哪一部位都还不知道。至于马斯克的“巨脑”宏愿,更是镜花水月。且不说现在我们根本不知道如何向脑“写入”,所谓脑机双向交流更是连八字都没有一撇。即使退一万步讲,若能做到脑和人工智能交融,那么马斯克所担忧的比人脑更强大的人工智能必然居于主导地位,而人将成为人工智能“灵魂”的躯壳和奴隶。而且颅内恐怕也没有那么大的空间能容纳“全脑接口”要植入的大量电极。
总之,对于马斯克的脑机接口的评价可以归纳如下:就侵入式脑机接口来说,其在技术上有显着进步,在原理上并无创新,而希望通过脑和人工智能融合使人成为超人或实现全脑接口的想法则纯属迷思。
马斯克的公关攻势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他以科学家无法企及的方式让脑机接口这一小众领域广为人知;但另一方面,他关于这一技术的许多不实之词也可能误导公众和政府。以他的聪明过人,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谬论?这或许如鲁迅在《名人和名言》中针对“专门家的话多悖”这一现象所言:“他们的悖,未必悖在讲述他们的专门,是悖在倚专家之名,来论他所专门以外的事。……名人被崇奉所诱惑,也忘记了自己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渐以为一切无不深入,无所不谈,于是乎就悖起来了。”而不幸的是,如尼可莱利斯所指出的那样:马斯克不懂神经科学!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 分享: |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 延伸阅读 | 更多...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