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 复旦教授长文痛批:马斯克不懂神经科学!!
以笔者愚见,Neuralink的主要成就是在用侵入式脑机接口恢复瘫痪患者的部分行动能力方面首先取得了巨大的技术进步,这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Neuralink所用的柔性电极丝大大降低了芯片植入后损伤脑组织的风险,目前暂未引起严重的生物相容性问题,且其电极阵列上的电极数多达1024个,大大改进了控制的精度,扩大了应用场合的范围;二,将处理神经信号的芯片微型化至一枚硬币大小,使之可埋藏在颅骨内,并能无线传送大量数据和充电,这样受试者就可以离开实验室或医院自由活动,并使用在无线信号可及范围(5~10米)内可操控的外部设备;三,研制出了可自动为患者一次性开颅、植入芯片和1024个电极的手术机器人,使手术快速、安全、精准,且不再需要配备全身麻醉和专家团队,为推广此类手术提供途径*。
我国科学家在上述技术的前两方面甚至做得更好,参考链接:专访陶虎:中国脑机接口追赶马斯克;陈天桥:科创投资勿沿用互联网打法
虽然马斯克所用的每项技术及其科学原理都非独创,但他善于把众多技术经改进后集成在一起,转化为商品,这往往是科学家缺乏的能力。早在20世纪末,巴西裔美国神经工程专家尼可莱利斯(Miguel Nicolelis)就已经奠定了侵入式脑机接口的理论基础,并在动物身上实现了脑控外部设备。
至于临床应用,早在2012年,脑门(BrainGate)公司通过在人脑中植入有100个刚性电极的“犹他阵列”(Utah Array),将采集到的信号有线传送到外部设备解码并形成控制信号,驱动机械臂等外部设备,使一名四肢瘫痪了15年的患者仅用脑信号就能驱动机械臂取咖啡。不过,Neuralink首先实现了利用脑机接口使瘫痪病患在家恢复部分行动能力,也促使许多实验室和公司投身此领域的研究和开发。
全脑接口纯属迷思
Neuralink的产品采用的是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自然带有该类技术的共同缺点:不但要开颅,还要把电极植入脑内。不要说健康人,就是一般患者也难以接受。此外,虽然设备已在植入时间最长的病例身上安全有效地运行了一年多,但排斥反应和电极失效问题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在这方面,无创或微创的脑机接口技术的效果虽然可能不如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却大大减轻或根本不存在上述风险,因此更容易为患者接受,甚至能作为增强技术用于健康人。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当一项技术得到普遍使用时,其价格才能大幅下降,从而进入良性循环,最终占领市场。这就是为什么这项技术的奠基人尼可莱利斯声称自己开发此项技术的初衷是科学研究,在临床上仅用于全身瘫痪患者。他认为在应用上更有前景的是无创脑机接口。
今年,马斯克又公布了Neuralink2026年至2028年的目标:2026年将拥有3000个电极的“盲视”接入视觉皮质,帮视障者恢复基本导航能力,提供低分辨率视觉;2027年,植入有10000个电极、能实现多设备和多脑区协同工作的脑机接口,使脊髓损伤患者能恢复运动和触觉,普通人能尝试“多任务并行处理”;2028年,将有超25 000个电极的脑机接口植入边缘系统,用于治疗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精神疾病,并实现“超人视觉”和记忆增强能力。
马斯克还允诺在2028年“打造一个能覆盖整个大脑(非运动皮质或视觉皮质等特定区域)的‘全脑接口’。它将允许大脑与外部系统(如AI、云端或设备)直接交互,读取和写入大量神经信息”,“未来,你可能会在几秒内学会一门新语言,而不需要花几年的时间,或直接学会驾驶飞机和设计电路板,而无须再用漫长的时间训练”。
在笔者看来,除2026年的计划,以上计划无一能实现。
在Neuralink和其他公司及实验室的工作中,只有恢复瘫痪病人的部分行动能力和说话能力这一部分是可行的。因为这有脑研究提供的坚实基础:科学家不仅知道脑的运动控制区位于中央沟前方的运动皮质,还知道其中什么部位控制身上的哪个部位的运动;科学家还知道决定运动控制的并非单个神经元,而是一系列神经元的群体编码决定了相应躯体部位执行怎样的运动。由此,科学家才知道应该把电极的阵列安置到脑的哪些部位,来记录一系列相关神经元的活动信号,并通过和期望的效果对照,运用机器学习得出运动控制信号。
为什么说“盲视”看似前途似锦,实际却并非如此?视障者失明多半是眼睛的问题,如今用手术治疗角膜变性和白内障都不是问题,比较难通过手术治疗的是感光细胞坏死,但现在也有了人工视网膜等产品,使患者能在相当程度上恢复视力。无论从原理、技术、安全性和效果上来看(如果电极数相同的话),人工视网膜都要比直接植入视觉皮质的脑机接口好得多,也成熟得多。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我国科学家在上述技术的前两方面甚至做得更好,参考链接:专访陶虎:中国脑机接口追赶马斯克;陈天桥:科创投资勿沿用互联网打法
虽然马斯克所用的每项技术及其科学原理都非独创,但他善于把众多技术经改进后集成在一起,转化为商品,这往往是科学家缺乏的能力。早在20世纪末,巴西裔美国神经工程专家尼可莱利斯(Miguel Nicolelis)就已经奠定了侵入式脑机接口的理论基础,并在动物身上实现了脑控外部设备。
至于临床应用,早在2012年,脑门(BrainGate)公司通过在人脑中植入有100个刚性电极的“犹他阵列”(Utah Array),将采集到的信号有线传送到外部设备解码并形成控制信号,驱动机械臂等外部设备,使一名四肢瘫痪了15年的患者仅用脑信号就能驱动机械臂取咖啡。不过,Neuralink首先实现了利用脑机接口使瘫痪病患在家恢复部分行动能力,也促使许多实验室和公司投身此领域的研究和开发。
全脑接口纯属迷思
Neuralink的产品采用的是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自然带有该类技术的共同缺点:不但要开颅,还要把电极植入脑内。不要说健康人,就是一般患者也难以接受。此外,虽然设备已在植入时间最长的病例身上安全有效地运行了一年多,但排斥反应和电极失效问题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在这方面,无创或微创的脑机接口技术的效果虽然可能不如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却大大减轻或根本不存在上述风险,因此更容易为患者接受,甚至能作为增强技术用于健康人。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当一项技术得到普遍使用时,其价格才能大幅下降,从而进入良性循环,最终占领市场。这就是为什么这项技术的奠基人尼可莱利斯声称自己开发此项技术的初衷是科学研究,在临床上仅用于全身瘫痪患者。他认为在应用上更有前景的是无创脑机接口。
今年,马斯克又公布了Neuralink2026年至2028年的目标:2026年将拥有3000个电极的“盲视”接入视觉皮质,帮视障者恢复基本导航能力,提供低分辨率视觉;2027年,植入有10000个电极、能实现多设备和多脑区协同工作的脑机接口,使脊髓损伤患者能恢复运动和触觉,普通人能尝试“多任务并行处理”;2028年,将有超25 000个电极的脑机接口植入边缘系统,用于治疗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精神疾病,并实现“超人视觉”和记忆增强能力。
马斯克还允诺在2028年“打造一个能覆盖整个大脑(非运动皮质或视觉皮质等特定区域)的‘全脑接口’。它将允许大脑与外部系统(如AI、云端或设备)直接交互,读取和写入大量神经信息”,“未来,你可能会在几秒内学会一门新语言,而不需要花几年的时间,或直接学会驾驶飞机和设计电路板,而无须再用漫长的时间训练”。
在笔者看来,除2026年的计划,以上计划无一能实现。
在Neuralink和其他公司及实验室的工作中,只有恢复瘫痪病人的部分行动能力和说话能力这一部分是可行的。因为这有脑研究提供的坚实基础:科学家不仅知道脑的运动控制区位于中央沟前方的运动皮质,还知道其中什么部位控制身上的哪个部位的运动;科学家还知道决定运动控制的并非单个神经元,而是一系列神经元的群体编码决定了相应躯体部位执行怎样的运动。由此,科学家才知道应该把电极的阵列安置到脑的哪些部位,来记录一系列相关神经元的活动信号,并通过和期望的效果对照,运用机器学习得出运动控制信号。
为什么说“盲视”看似前途似锦,实际却并非如此?视障者失明多半是眼睛的问题,如今用手术治疗角膜变性和白内障都不是问题,比较难通过手术治疗的是感光细胞坏死,但现在也有了人工视网膜等产品,使患者能在相当程度上恢复视力。无论从原理、技术、安全性和效果上来看(如果电极数相同的话),人工视网膜都要比直接植入视觉皮质的脑机接口好得多,也成熟得多。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 分享: |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 延伸阅读 | 更多...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