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 复旦教授长文痛批:马斯克不懂神经科学!!
在侵入式脑机接口中,马斯克旗下的Neuralink(神经连接)公司的产品并非首创,也不是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得以应用于临床的第一例。但作为商界巨子和技术专家的他有着无与伦比的公关能力,使脑机接口这一本来小众的科研领域一下子变得家喻户晓。不过,外界对他许下的宏愿和已取得的成就的评价却天差地别。笔者虽非脑机接口的专家,但是出于好奇,一直跟踪其进展,在此试略叙一得之见。
作者:顾凡及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退休教授
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留美分会顾问、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物理条目编委、科普公众号“返朴”编委和《科学画报》杂志科普顾问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计算神经科学研究。退休后主要从事有关脑科学的科普创作和翻译工作,已出版16本科普着译,其科普译着曾获包括2017年中国好书、2019年上海市优秀科普图书、2017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22年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成果奖一等奖、2023年上海市优秀科普作品等10多个奖项。个人获得了第四届认知神经动力学国际会议(瑞典)授予的成就奖,以及2018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科普人才奖)三等奖、2019年上海优秀科普作家称号等多个奖项。
马斯克之所以创立Neuralink,一方面是出于对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担忧,他试图通过脑机接口实现人与人工智能的共生,乃至人的数字永生。另一方面,他希望实现所谓的“全脑接口”,即把所有人的大脑通过脑机接口连成一个“巨脑”。至于这样的“巨脑”会产生怎样的智能和社会影响,还难于想象。
这是马斯克的“宏图”,不过他知道暂时无法达成,所以立了一个小得多的目标——通过脑机接口治脑中百病。但这依然难以实现,所以他又立了一个更小的目标,即通过植入脑机接口使全身瘫痪的病人恢复部分行动能力。这项技术目前已用于12例病患,效果良好,马斯克给它起了个科幻的名字——“心灵感应”(Telepathy)*,虽然其实际功能与之毫不相干。
在此基础上,他又另立了一个新目标——帮助视障人士恢复视力,甚至让其视力超过正常人,并将这个设备命名为“盲视”(Blindsight)*。目前,“盲视”正在招募志愿受试者,笔者预测如果手术成功(大概率会成功),患者将能有粗疏的轮廓光感,并能在其指导下行动,但无法完全恢复正常视力。
心灵感应:又称“传心”, 指两个人仅凭各自的“意念”直接沟通, 被认为是一种超自然现象。
盲视:神经科学上认为, 视网膜—上丘—顶叶通路完好但视网膜—外膝体—视皮质通路受到损伤的患者, 从意识的角度来说看不到东西 (“盲”),但却能在视觉信息的指导下正确“猜测”对象的空间位置并正确采取行动 (“视”)。
侵入式脑机接口的成果
2014年以来,马斯克在多种场合反复警告过人工智能的危险性。他认为人是因为其智能才成为地球的主宰,一旦人工智能超过人类智能,就会像今日我们对待其他动物那样对待我们。但是,我们无法限制人工智能的发展,唯一的办法是在人工智能全面超过人类智能之前让人和人工智能融为一体。具体做法就是开发可植入的脑机接口,使人工智能成为脑的一部分,赋予人类超强的智力,实现人与人工智能的共生。为此,马斯克在2016年创建了以开发脑机接口为目的的Neuralink公司。该公司的与之相关、在较短时间内可望实现并由此获利的一个目标是通过脑机接口让瘫痪患者重获某种行动能力。
2024年1月28日,“心灵感应”的第一位受试者阿博(Noland Arbaugh)接受了芯片植入手术,整个植入过程耗时约15分钟。术后起初情况良好,但在几周后,植入设备的部分接线在阿博的脑组织中回缩、脱落,导致信息传输速率和准确度降低。采取补救手段后,设备恢复了正常工作,Neuralink在5月8日发布临床试验报告,宣称受试者可以通过想象控制光标上网,玩国际象棋和电子游戏等,且其速度和准确度已接近健全人用手操作。
2024年3月,马斯克声称“盲视”脑机接口已经在实验猴身上发挥作用。其后,他又声称将开展人体临床试验。9月18日,“盲视”正式通过FDA的“突破性设备认定”,被允许在病人身上试验。
2025年初,在植入“心灵感应”满一年之后,阿博已经可以独立完成从在线购物到社交媒体互动等原来需要别人帮助才能完成的事。6月28日,马斯克再次举行发布会,4名植入了“心灵感应”脑机接口的瘫痪患者在会上亮相,有人能用脑信号控制光标玩电子游戏,有人则能控制机械臂写字、画画,甚至控制机械臂与人玩“剪刀、石头、布”的游戏。马斯克再次发布了他的时间表,预计到2025年底,将1000个电极植入和说话有关的皮质,帮助失语者说话。这是完全有可能的,因为美国和我国都已先后通过记录和说话有关的舌、唇、喉等皮质运动区的神经活动,通过深度学习方法实现了这一目标。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作者:顾凡及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退休教授
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留美分会顾问、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物理条目编委、科普公众号“返朴”编委和《科学画报》杂志科普顾问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计算神经科学研究。退休后主要从事有关脑科学的科普创作和翻译工作,已出版16本科普着译,其科普译着曾获包括2017年中国好书、2019年上海市优秀科普图书、2017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22年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成果奖一等奖、2023年上海市优秀科普作品等10多个奖项。个人获得了第四届认知神经动力学国际会议(瑞典)授予的成就奖,以及2018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科普人才奖)三等奖、2019年上海优秀科普作家称号等多个奖项。
马斯克之所以创立Neuralink,一方面是出于对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担忧,他试图通过脑机接口实现人与人工智能的共生,乃至人的数字永生。另一方面,他希望实现所谓的“全脑接口”,即把所有人的大脑通过脑机接口连成一个“巨脑”。至于这样的“巨脑”会产生怎样的智能和社会影响,还难于想象。
这是马斯克的“宏图”,不过他知道暂时无法达成,所以立了一个小得多的目标——通过脑机接口治脑中百病。但这依然难以实现,所以他又立了一个更小的目标,即通过植入脑机接口使全身瘫痪的病人恢复部分行动能力。这项技术目前已用于12例病患,效果良好,马斯克给它起了个科幻的名字——“心灵感应”(Telepathy)*,虽然其实际功能与之毫不相干。
在此基础上,他又另立了一个新目标——帮助视障人士恢复视力,甚至让其视力超过正常人,并将这个设备命名为“盲视”(Blindsight)*。目前,“盲视”正在招募志愿受试者,笔者预测如果手术成功(大概率会成功),患者将能有粗疏的轮廓光感,并能在其指导下行动,但无法完全恢复正常视力。
心灵感应:又称“传心”, 指两个人仅凭各自的“意念”直接沟通, 被认为是一种超自然现象。
盲视:神经科学上认为, 视网膜—上丘—顶叶通路完好但视网膜—外膝体—视皮质通路受到损伤的患者, 从意识的角度来说看不到东西 (“盲”),但却能在视觉信息的指导下正确“猜测”对象的空间位置并正确采取行动 (“视”)。
侵入式脑机接口的成果
2014年以来,马斯克在多种场合反复警告过人工智能的危险性。他认为人是因为其智能才成为地球的主宰,一旦人工智能超过人类智能,就会像今日我们对待其他动物那样对待我们。但是,我们无法限制人工智能的发展,唯一的办法是在人工智能全面超过人类智能之前让人和人工智能融为一体。具体做法就是开发可植入的脑机接口,使人工智能成为脑的一部分,赋予人类超强的智力,实现人与人工智能的共生。为此,马斯克在2016年创建了以开发脑机接口为目的的Neuralink公司。该公司的与之相关、在较短时间内可望实现并由此获利的一个目标是通过脑机接口让瘫痪患者重获某种行动能力。
2024年1月28日,“心灵感应”的第一位受试者阿博(Noland Arbaugh)接受了芯片植入手术,整个植入过程耗时约15分钟。术后起初情况良好,但在几周后,植入设备的部分接线在阿博的脑组织中回缩、脱落,导致信息传输速率和准确度降低。采取补救手段后,设备恢复了正常工作,Neuralink在5月8日发布临床试验报告,宣称受试者可以通过想象控制光标上网,玩国际象棋和电子游戏等,且其速度和准确度已接近健全人用手操作。
2024年3月,马斯克声称“盲视”脑机接口已经在实验猴身上发挥作用。其后,他又声称将开展人体临床试验。9月18日,“盲视”正式通过FDA的“突破性设备认定”,被允许在病人身上试验。
2025年初,在植入“心灵感应”满一年之后,阿博已经可以独立完成从在线购物到社交媒体互动等原来需要别人帮助才能完成的事。6月28日,马斯克再次举行发布会,4名植入了“心灵感应”脑机接口的瘫痪患者在会上亮相,有人能用脑信号控制光标玩电子游戏,有人则能控制机械臂写字、画画,甚至控制机械臂与人玩“剪刀、石头、布”的游戏。马斯克再次发布了他的时间表,预计到2025年底,将1000个电极植入和说话有关的皮质,帮助失语者说话。这是完全有可能的,因为美国和我国都已先后通过记录和说话有关的舌、唇、喉等皮质运动区的神经活动,通过深度学习方法实现了这一目标。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 分享: |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 延伸阅读 | 更多...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