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报学习班之后,年轻人开始扎堆帮父母"存款搬家"




社会学中的“反向社会化”,历来是晚辈向长辈传递新知与观念的战场。

从给父母报兴趣班,到教他们玩转短视频平台、这场代际知识流动从未停歇。

而当2025年一年期存款利率跌破1%,一万元年利息仅够换两杯奶茶时,这场两代人之间的战场悄然进入了中国家庭最核心的领域——财富管理。

父母辈在通货膨胀的慢侵蚀与寻找存款“贵替”的迫切需求中焦虑,年轻人成了父母最依赖的引路人,而帮父母理财,也成了当代子女最“甜蜜的负担”。

他们每一步决策都连着家庭的安稳与未来。

收益比基金稳,比存款高的银行理财,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选项。数据显示,10月以来,银行理财规模突破历史新高,33.18万亿元,创下历史新高,环比增长约1.05万亿元。

支付宝从小用到大的年轻一代,在帮父母打理财富时,也容易信任和选择线上平台。不设银行网点,有支付宝就能用的数字银行备受青睐。

网商银行稳利宝季报显示,平均年化收益 2.58%, 持有3个月以上百分百正收益,收益比定存高,波动比其他理财方式小,使得这一理财方式成了两代人的最大公约数。

以下,是这群年轻人的真实故事:

文 | 杨佳

编辑 | 蔡玉



兰航的理财账户里,躺着年化收益超15%的投资组合。

这位国内TOP高校金融专业毕业的从业者,在资本市场里游刃有余,却在父母的养老规划面前,第一次感到了力不从心。


无论兰航如何掰开揉碎地讲解理财逻辑,父母始终笃信那句“你不理财,财不离你”。

对生活在老家的父母而言,银行定存是刻在时骨子里的安全感——不仅本金稳妥,无需理解“净值”“波动”等绕口的金融术语,存单到期时还能换回米面油等沉甸甸的实物福利,那是他们最直观最有情绪价值的“理财收益”。

但2025年存款利率纷纷跌入1字头后,终于冲开了父母观念的缺口。

兰航的母亲去银行转存时,看着往年能付一辆小汽车首付利息缩水近四分之一后,满是失落。

老两口沉默了半个月,终将存款交到儿子手上,留下一句“咱们不求大富大贵,你别太折腾”的嘱咐。

但真正的挑战,从存款移交的那一刻才刚刚开始。

父母不理解“净值型产品”,看到基金账户小数点后两位数字下跌,父亲便深夜焦虑不安,担心本金受损。母亲则将货币基金的“七日年化”误解为“仅七天有收益”,急得反复询问“只有7天的利息吗?7天后怎么办”。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延伸阅读
    “学习班”扩张 高压下的新疆日常 薄熙来三兄弟被关黑帮子弟学习班
    恋爱学习班 男青年7千元学追妹子 《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作者因林彪赞歌死于学习班
     推荐:

    意见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