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全球欠中国2.2万亿,北京却越借越慌
金融界有句老笑话:如果你欠银行1000美元,那是你的问题;如果你欠银行100万美元,那就是银行的问题。如今在日益扮演“世界最大债主”的北京,人们大概已经笑不出来了。
本周发布的一份新报告披露了中国在全球范围的最新对外贷款状况。威廉与玛丽学院 AidData 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中国的海外贷款与发展援助总额高达 2.2 万亿美元。这一数字比此前一些估算更大,但并非无法想象。国际清算银行(BIS)的数据也显示,中国的对外资产在过去十年中剧增:从2015年的 1.5 万亿美元升至如今的 2.9 万亿美元。
AidData 报告提供了大量细节,揭示中国究竟是谁在放贷、钱又流向何处。普遍印象是北京主要通过“一带一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公共工程贷款,但数据显示,中国对 富裕国家的贷款也大幅增加——2000年至2023年间,中国向美国提供了 2020 亿美元贷款,向英国提供 600 亿美元,向欧盟提供 1610 亿美元。这些加起来占同期中国海外贷款总额的四分之三以上。
过去,中国的对外贷款主要通过国家开发银行或负责外汇储备管理的国家外汇管理局进行。但如今,更多贷款来自国有商业银行,甚至普通国企。这让外界更难追踪中国的全球放贷布局——显然,这并非偶然。
贷款目的也发生变化。北京如今较少为发展项目提供资金,而更多支持并购活动。例如,中国的国有银行会为中国国企收购欧美企业提供债务融资。
这意味着什么?对任何关注中国持续巨额贸易顺差的人来说,这些数字都不应意外。简单的算术告诉我们:贸易顺差(输出商品)必然伴随资本外流(输出资金)。
传统观点认为,一个出口大国会把资本输送到海外,用以购买其出口产品。“一带一路”最初就是要通过贷款,让他国购买中国的原材料、机械和劳动力,以建设当地基础设施。但最终,中国输出的大量资本也会自然流向那些购买其商品最多的发达国家。
在理解 AidData 这样庞大数字时,区分“债务”与“股权”也很重要。西方国家日益担忧中国对西方资产的股权投资,其中风险包括技术被窃取,或关键基础设施被植入可被利用的漏洞等。这些都是严重问题,但并不直接适用于“贷款”。作为债权人,中国对债务国享有的管理控制权要小得多。
由于中资股权投资风险更高,西方国家对中国直接投资的敌意不断上升。AidData 指出,中国早期用贷款支持并购的尝试常因监管受阻而失败,这意味着在西方政治环境恶化之际,北京可能面临更多尴尬甚至财务损失。中国之所以成为大型海外贷款方,是因为“当股东”在政治上变得越来越难。
许多观察者把掌控巨额资本视为优势,而中共官员也乐于维持这种印象。然而,细看这些看似彰显“经济霸权”的行动,却能感受到北京的隐忧。
例如,中国拒绝加入现有的对低收入国家的债务减免机制,部分原因正是担心脆弱的国有银行不得不确认巨额坏账。北京希望通过海外直接投资或并购来配置资本,却不断遭到政治抵制。AidData 指出,北京如今更偏好风险更低、政治争议更小的“银团贷款”方式来获取回报。
中国的出口驱动增长模式依赖海外循环其外汇收入。但随着西方对中国态度急剧恶化,北京未来恐怕更难通过股权方式“换回”相应资产。于是中国只能不断放贷——而许多国家本已债台高筑,财政体系摇摇欲坠。
这提醒我们:全球经济中看似的“主导地位”,往往其实是 病态共生关系 的体现。正如那个银行笑话所说,谁真正拥有问题,有时并不那么显而易见。

(示意图)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本周发布的一份新报告披露了中国在全球范围的最新对外贷款状况。威廉与玛丽学院 AidData 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中国的海外贷款与发展援助总额高达 2.2 万亿美元。这一数字比此前一些估算更大,但并非无法想象。国际清算银行(BIS)的数据也显示,中国的对外资产在过去十年中剧增:从2015年的 1.5 万亿美元升至如今的 2.9 万亿美元。
AidData 报告提供了大量细节,揭示中国究竟是谁在放贷、钱又流向何处。普遍印象是北京主要通过“一带一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公共工程贷款,但数据显示,中国对 富裕国家的贷款也大幅增加——2000年至2023年间,中国向美国提供了 2020 亿美元贷款,向英国提供 600 亿美元,向欧盟提供 1610 亿美元。这些加起来占同期中国海外贷款总额的四分之三以上。
过去,中国的对外贷款主要通过国家开发银行或负责外汇储备管理的国家外汇管理局进行。但如今,更多贷款来自国有商业银行,甚至普通国企。这让外界更难追踪中国的全球放贷布局——显然,这并非偶然。
贷款目的也发生变化。北京如今较少为发展项目提供资金,而更多支持并购活动。例如,中国的国有银行会为中国国企收购欧美企业提供债务融资。
这意味着什么?对任何关注中国持续巨额贸易顺差的人来说,这些数字都不应意外。简单的算术告诉我们:贸易顺差(输出商品)必然伴随资本外流(输出资金)。
传统观点认为,一个出口大国会把资本输送到海外,用以购买其出口产品。“一带一路”最初就是要通过贷款,让他国购买中国的原材料、机械和劳动力,以建设当地基础设施。但最终,中国输出的大量资本也会自然流向那些购买其商品最多的发达国家。
在理解 AidData 这样庞大数字时,区分“债务”与“股权”也很重要。西方国家日益担忧中国对西方资产的股权投资,其中风险包括技术被窃取,或关键基础设施被植入可被利用的漏洞等。这些都是严重问题,但并不直接适用于“贷款”。作为债权人,中国对债务国享有的管理控制权要小得多。
由于中资股权投资风险更高,西方国家对中国直接投资的敌意不断上升。AidData 指出,中国早期用贷款支持并购的尝试常因监管受阻而失败,这意味着在西方政治环境恶化之际,北京可能面临更多尴尬甚至财务损失。中国之所以成为大型海外贷款方,是因为“当股东”在政治上变得越来越难。
许多观察者把掌控巨额资本视为优势,而中共官员也乐于维持这种印象。然而,细看这些看似彰显“经济霸权”的行动,却能感受到北京的隐忧。
例如,中国拒绝加入现有的对低收入国家的债务减免机制,部分原因正是担心脆弱的国有银行不得不确认巨额坏账。北京希望通过海外直接投资或并购来配置资本,却不断遭到政治抵制。AidData 指出,北京如今更偏好风险更低、政治争议更小的“银团贷款”方式来获取回报。
中国的出口驱动增长模式依赖海外循环其外汇收入。但随着西方对中国态度急剧恶化,北京未来恐怕更难通过股权方式“换回”相应资产。于是中国只能不断放贷——而许多国家本已债台高筑,财政体系摇摇欲坠。
这提醒我们:全球经济中看似的“主导地位”,往往其实是 病态共生关系 的体现。正如那个银行笑话所说,谁真正拥有问题,有时并不那么显而易见。

(示意图)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 分享: |
| 注: |
| 延伸阅读 | 更多...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