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威胁论"复辟的烂剧本,还要演多久?

亲共媒体香港01文章: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国会抛出“台湾有事可能构成日本存亡危机事态”一说,从法律上暗示东京可以集体自卫权之名介入台海,一句话掀起中日外交风暴。北京罕见用上“为军国主义招魂”、“必将迎头痛击”这类措辞,两国气氛迅速降到冰点。


与此同时,赖清德选择提油站队高市,称赞她有助“区域和平稳定”,还指责北京不要成为“麻烦制造者”;在太平洋彼端,美国退役海军少将蒙哥马利(Mark Montgomery)则把高市的话视为“说出安倍私下的真心话”,认为中国“反常行为”逼得日本摊牌。这些看似分散的声音,其实串成了一条很熟悉的叙事线:中国威胁、民主阵营、反威权、维护秩序,活脱脱一套冷战时代就用得炉火纯青的剧本,重新搬到东亚来演。

首先,套用内地学者孙兴杰的分析,高市口中的“存亡危机事态”源自2015年日本新安保法,原本就是为解禁集体自卫权所设计,因此今次关键不在字句本身,而在于这是1945年日本战败以来,日本领导人第一次在正式场合公开把“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与行使集体自卫权连在一起。一旦这个政治讯号放在美国战略收缩的大背景下看,味道就完全不同了。

过去十多年,日本安倍政府提出“自由开放的印太战略”,成功说服美国总统川普把这套日版构想升级为美国国家战略,日本甘愿在对华竞逐中扮演急先锋。2018年以来,东京一面配合华府遏制中国,一面透过印太、四方安全对话等框架,努力把“台湾问题”纳入印太安全架构的一部分。简单来说,日本一直想把美国绑在自己对华政策的战车上。

但问题在于,进入“川普2.0”年代后,美国的战略重心明显在收缩。在高举“美国优先”下,华府更在意的是如何用更少资源维持全球优势,对盟友的基本原则是管理,而不是被盟友牵著鼻子走。孙兴杰点出的重点,是日本与韩国在这种不确定感下,安全焦虑高涨,纷纷做出过去不敢做的动作,例如韩国推进核动力潜艇计划,日本则在国会上把“台湾有事”升级为“国家存亡危机”。质言之,这种抢先押注的行为,本质上是在用更激烈的安全表态,反向应对一个正在收缩的美国。

在这个视角下,高市早苗的发言绝非单纯失言,而是一个有明确战略意图的动作,即要把台海危机与日本安保,乃至美日同盟的命运绑死在一起,逼美国承受更大的道义与政治压力。这也可以解释,美国海军作战部长柯德尔(Daryl Caudle)在东京受访时会说,对高市的说法“并不意外”,理解她“对此非常关切”,但又刻意补充“这并不会改变美国既定的计划与演习安排”。因为作为职业军人的柯德尔看得清楚,日本的政治表态,未必等于美国的军事承诺。




然而,在华府战略圈,如蒙哥马利这样的退役将领却选择用另一种语言来解读。他把责任全部都推给中国,认为是北京“过去五年的反常行为”逼得高市说出“安倍只敢私下承认的担忧”,还宣称北京如果成功胁迫台湾,势必对日本构成生存威胁。在他的叙事里,整个因果被倒转:先有中国的“反常”,才有日本的“坦白”,中日风暴只是北京难以应付一个东北亚国家把台湾未来视为自身命运所致。

这样的说法,与其说是分析,不如说是典型的“中国威胁论”模板,即安全焦虑可以无限上纲,只要最后把一切归咎于“对方的过度自信”与“未来的误判”。真正值得警惕的地方在于,蒙哥马利这一套话术,与他们过去谈俄乌战争时的论调几乎如出一辙,只看见俄罗斯跨过边界的一刻,只知道谴责侵略,却闭口不谈北约东扩与乌克兰执意寻求加入北约的前因。这并不是要为俄罗斯开脱,而是指出一个简单的事实:在“明知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仍不断在既有安全框架的边缘试探,甚至推高赌注,其本身就是破坏区域稳定的一环。

今天在东亚,扮演类似角色的,是日本与台湾的一部分政客。高市早苗在国会上把“台湾有事”与集体自卫权挂勾,不是什么突然冒出的灵感,而是对安倍晋三那句“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也是美日同盟有事”的升级版本。不同的是,当年安倍讲话时已经不是首相,更多是政治意识形态飞扬,如今高市系以现任首相身份,在正式国会答询中把话说满,这等于是在制度层次上为未来的军事介入预作伏笔。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上一页12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延伸阅读
    美防长香格里拉抛"中国威胁论" 北京如何反击? 美防长"中国威胁论"引发恐慌 "原文"曝真相
    美军最高将领再炒中国军队威胁论  (1条评论) 俄政坛老炮走了 曾抛出中国威胁论
    美方炒作中国核威胁论 外交部驳斥 为何中国威胁论已成美国大选共识  (1条评论)
    希拉里鼓吹中威胁论 被表扬学者竟 王毅:所谓“中国威胁论”可以休矣  (1条评论)
    面对中国威胁论 要敢于亮剑(图) 中国首次海外驻军 “威胁论”再起
     推荐:

    意见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