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 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杨振宁先生想说什么?
他这场“生日演讲”感动了无数人。他用这场演讲也给自己做了人生总结。邓稼先的两句诗以及这封信对于他人生的意义,由此可见。

在清华大学举办的百岁生日庆典上与翁帆一起切生日蛋糕
政道,我未关闭和好的大门

其次,《晨曦集》(增订版)新加入的两篇文章,特别引人注目,是和“杨李合作”相关的。一篇是《吴健雄致杨振宁的一封信》,另一篇是翁帆写的《杨振宁的“雪泥鸿爪”》。
其实,杨振宁在这个大家热议的话题上,原本极其不愿向外人道及。越是到晚年,他越是惜字如金,不愿意和李政道先生再起争论。他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特别讲求“和为贵”。回顾以前,争论的开始,是杨振宁听说李政道在七十年代的几次演讲中谈到自己在那项获得诺贝尔奖的研究中的重要贡献而很少提到杨的名字,他起先还没有在意,认为李不至于如此,但后来看到了李的演讲被收在一本会议论文集中,眼见为实,他才感到需要回应一下,就做了一个十分简短的说明,发表在1983年出版的《杨振宁文选》(英文版)中,文章语气很温和,谈到这项研究是他主导的,李政道与他合作,也起了重要作用。从此他不再多说一句话。就连李政道在2003年发表3万字长文(该文后来又被季承收入《宇称不守恒理论发现之争论解谜》一书),说这项理论的关键性突破是自己一人独立完成,称杨振宁在其中的作用微不足道,他也没有再回应。据我所知,当年杨振宁看到李政道的答记者问,非常惊讶,也很不理解李为什么会这样说,他曾经很想撰文反驳,但是在朋友劝说下,他没有动笔,而且一直隐忍了7年。

收入李政道答《科学时报》记者问的《宇称不守恒发现之争论解谜》
直到2010年,季承出版的《李政道传》,不仅完全沿袭李政道2003年的说法,而且为了褒扬李的贡献,在杨李合作上,还另外加入了一些在杨看来完全不符合事实的内容。这时杨振宁憋不住了,才在中华读书报上,发表了《关于季承的和》,算是他对李政道和季承的全面回应。这篇文章8000字,最初是我向他约的文稿,因为《李政道传》出版之后,我知道他心里有话要说,想派《生活周刊》的记者采访他,可他说这种事情,访谈是说不清楚的,文章只能由他自己写。但是因为《中华读书报》的读者面不宽,远不及《科学时报》刊登李政道答记者问影响大。所以此后有关“杨李之争”,舆论基本上还是一边倒,网上很多人依据李政道和季承的说法,对杨振宁多有批评,甚至也有人身攻击,一直持续了十几年,但杨振宁却保持缄默,不再说什么。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在清华大学举办的百岁生日庆典上与翁帆一起切生日蛋糕
政道,我未关闭和好的大门

其次,《晨曦集》(增订版)新加入的两篇文章,特别引人注目,是和“杨李合作”相关的。一篇是《吴健雄致杨振宁的一封信》,另一篇是翁帆写的《杨振宁的“雪泥鸿爪”》。
其实,杨振宁在这个大家热议的话题上,原本极其不愿向外人道及。越是到晚年,他越是惜字如金,不愿意和李政道先生再起争论。他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特别讲求“和为贵”。回顾以前,争论的开始,是杨振宁听说李政道在七十年代的几次演讲中谈到自己在那项获得诺贝尔奖的研究中的重要贡献而很少提到杨的名字,他起先还没有在意,认为李不至于如此,但后来看到了李的演讲被收在一本会议论文集中,眼见为实,他才感到需要回应一下,就做了一个十分简短的说明,发表在1983年出版的《杨振宁文选》(英文版)中,文章语气很温和,谈到这项研究是他主导的,李政道与他合作,也起了重要作用。从此他不再多说一句话。就连李政道在2003年发表3万字长文(该文后来又被季承收入《宇称不守恒理论发现之争论解谜》一书),说这项理论的关键性突破是自己一人独立完成,称杨振宁在其中的作用微不足道,他也没有再回应。据我所知,当年杨振宁看到李政道的答记者问,非常惊讶,也很不理解李为什么会这样说,他曾经很想撰文反驳,但是在朋友劝说下,他没有动笔,而且一直隐忍了7年。

收入李政道答《科学时报》记者问的《宇称不守恒发现之争论解谜》
直到2010年,季承出版的《李政道传》,不仅完全沿袭李政道2003年的说法,而且为了褒扬李的贡献,在杨李合作上,还另外加入了一些在杨看来完全不符合事实的内容。这时杨振宁憋不住了,才在中华读书报上,发表了《关于季承的和》,算是他对李政道和季承的全面回应。这篇文章8000字,最初是我向他约的文稿,因为《李政道传》出版之后,我知道他心里有话要说,想派《生活周刊》的记者采访他,可他说这种事情,访谈是说不清楚的,文章只能由他自己写。但是因为《中华读书报》的读者面不宽,远不及《科学时报》刊登李政道答记者问影响大。所以此后有关“杨李之争”,舆论基本上还是一边倒,网上很多人依据李政道和季承的说法,对杨振宁多有批评,甚至也有人身攻击,一直持续了十几年,但杨振宁却保持缄默,不再说什么。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 分享: |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 延伸阅读 | 更多...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