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 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杨振宁先生想说什么?

他正是从这时开始从新认识新中国的。1971年,他作为第一位访问中国的美国华人科学家,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这一次,他在中国逗留了大约四个星期,参观了北京上海、合肥等地的多所学校和科研单位。他发现,“今日中国和我记忆中26年前的中国有了重大的改变”,“中国最重大而又最使中国人骄傲的改变是人民的精神(Spirit)。”为此他十分振奋,回到美国后四处演讲,讲题叫做《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印象》。这个演讲极大地鼓舞了在美华人的爱国热情,提升了华人社会对于新中国的向心力,从此很多华人学者开始陆续回国探访。中美科技关系的“解冻”,其实就是从这时开始的。今天的人们可能会记得“乒乓外交”,但杨振宁对新中国的宣传,对于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作用同样是不可低估的。




1971年刊登杨振宁演讲的纽约大学《石溪通讯》

由于大多数国人对于杨振宁在这方面的事迹了解不多,所以他把这篇演讲稿原原本本地刊登在这里。他显然是想告诉读者,他一直都是爱国者,一直都在力挺中国。当然,因为他演讲使用英文,他只见过英文报道,不久前才得到一份当年的中文译稿,于是他希望尽快发表出来。此稿他曾让我联系一家报纸,那报纸的主编同意发表,但是因为篇幅太长,又不便删节,遂作罢。其实我看过稿子后曾有疑问,觉得他在演讲中谈到的新中国见闻,带有一定的局限性。毕竟,那时处在“非常十年”的后期,他的所到之处,都是“安排”的结果,许多真相他是看不到的。我问过他,是否考虑到这一点,文章发表后会被人质疑?他表示不介意。他是讲真话的人,承认当初自己受到蒙蔽和“左倾”思想的影响,说一些片面性的话。但这就是历史的真实,不需要回避。所以他坚持把文章收入作品集,一字不改。

展示杨先生家国情怀的文章中,新近增补的最重要的一篇,是《邓稼先致杨振宁的一封信》。此信写于1971年8月13日,就是在杨先生这次访问中国准备返回美国的前三天。邓稼先在信里说:

这次在北京见到你,时间虽然不长,但每天晚上回来后心情总是不很平静,从小在一起,各个时期的情景,总是涌上心头。这次送你走后,心里自然有些惜别之感。和你见面几次,心里总是觉得缺一点什么东西似的。细想起来心里总是有“友行千里心担忧”的感觉。因此心里总是盼望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邓稼先还讲到:

希望你在国外时能经常想到我们的祖国。


这封信的意思是明确的,就是寄望两个人都能为祖国效力。但杨先生说,他当时并没有对这封信完全理解。不过事实上,由于回到新中国给他带来了心灵的震撼,他从此改变了自己的人生。1971年,是他人生的分界点,在此之前,他是一个纯粹的物理学家,而在此之后,他同时成为了一个社会活动家。他力倡中美科技文化交流,呼吁中美关系正常化,支持海外华人的“保钓”运动,亲自担任全美华人联合会的主席,为此甘冒政治风险,不顾美国中情局对他的威吓,也无视前苏联和亲国民党势力对他的攻击。他不仅像邓稼先所说的,“经常想到我们的祖国”,而且还身体力行,做了很多有利于祖国的实事。(对杨先生这方面的事迹,我曾有其他文章介绍,这里从略。)

这种身份的转变,对于他是不知不觉地完成的。到了晚年,反思自己的一生,他才意识到,他自从1971年以后,是真正与邓稼先殊途同归了。所以,2021年9月22日,为庆祝杨振宁百岁诞辰,清华大学举办了一场学术思想研讨会。会上,杨先生的演讲标题就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他可以讲的很多,却偏偏讲了这个主题。杨先生说,1971年,他没有看懂信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这句话,后来想了想,知道这是一个很深的意思。到百岁时,他可以很自信地跟邓稼先说:我这五十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瞩望的。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延伸阅读 更多...
    杨振宁逝世半月,翁帆独守"归根居",近况如何? 翁帆成清华讲师 续写书籍 穿搭黑衫尽显低调
    翁帆新住所曝光:家里还挂着杨振宁103岁生日横幅 翁帆入职清华当讲师?目前官网师资板块尚无其名字
    杨振宁三位子女给翁帆的感谢信是真的吗?不可靠 翁帆近况曝光:吃饭仅两荤一素 食堂解决
    上亿现金资产需3人平分!翁帆仅能到手5000万左右  (1条评论) 翁帆被曝已经找到新的居所 搬出旧居
    杨振宁:三四十年之后,大家一定会认为这是罗曼史 长相似明星,杨振宁之父——杨武之的传奇人生
     推荐:

    意见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