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无害,是谁在给你的脑子"投毒"?

过去中国有一句老话,“摆事实,讲道理。”健康的公共讨论,事实在道理之前。而在现在的社交平台,大家爱说的一句话是:“抛开事实不谈……”,很多人认为事实不重要,或者根本就没有事实,重要的是立场。
在中国,我们平均每天花费在互联网的时间接近8小时,每天拿起手机117.9次,浏览近1000条信息——这意味着,我们每个月都被动沉浮于近万条信息的洪流中。根据抽样调查,保守估计,这其中有上百条是虚假信息。以2025年6月为例,全国受理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1849.6万件。
这些虚假内容如同思想领域的雾霾,看似无害,却在无声无息地污染我们的大脑。它们通过短视频和社交媒体,可在几分钟内覆盖蒙骗百万受众。
信息污染是怎么充斥互联网的?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在互联网上找到一些散布虚假信息的账号,找到它们背后的公司,从网络来到了线下。在浙江金华、天津、湖南长沙,我们见到了这些账号背后的具体的人。他们有人写剧本,拍摄虚假视频;有人购买大量账号,批量散布虚假信息;有人训练AI制造谣言和擦边视频。他们非常普通,使用的工具也毫无技术含量,却轻松月入7万、甚至90万。
如果说互联网是一片已经被污染的“信息之海”,我们溯流而上,试图还原这个“污染”的过程,虚假信息如何一条又一条诞生的?谣言和AI如何联手污染信息?在文章的最后,我们和魏星——事实核查平台“有据核查”的发起人,聊了聊虚假信息和事实核查不对等的“竞赛”。为什么越辟谣,阴谋论越盛行?如何重建公众对真相的信任?
看似无害的虚假内容
“涛子”是一名“骑手”,他会拍下自己送外卖的日常。视频都是涛子的第一视角,他不露脸,用挂在脖子上的运动摄像机拍摄送单过程。视频节奏很快,这一秒他在骑电动车,下一秒他拎着外卖站在小区楼下等门禁,然后,他站在门外敲门。门开了,顾客接过外卖。画质很低,镜头随着电动车的颠簸和涛子奔跑的步伐摇晃,收音有呼呼的风声和噪音,顾客的脸被打码,视频却因此显得更加真实。
顾客接过外卖后,故事才刚刚开始。开门的通常是女性,因为脸部打码,观众的视线自然地落在女性的身体上,女顾客穿着紧身露腰的T恤和短裙。“我蛋糕怎么这样了,我怎么吃啊!”顾客拿起形状被损坏的蛋糕,向涛子发难。涛子连忙道歉,表示可以赔偿。顾客说:“这样吧,你陪我过生日吧。”
涛子推辞:我还得送单呢,不方便啊。“你给我摔成这样,我不投诉你不错了!”涛子妥协了。画面随着涛子走进顾客的家,干净温馨的独居公寓。涛子坐下,面对着桌子上的蛋糕和女顾客。
“你怎么一个人过生日啊,小姐姐。”
“我刚搬来这里,也没有朋友。”女顾客情绪陡然转变,有点委屈地说。
二人开启了聊天,女顾客强势引导,主动让涛子给她带生日帽、喂蛋糕、一同喝酒。期间,女顾客还叫了一个药物外卖。涛子觉得很不安。上厕所的时候他搜索药物的名字,发现这是某种提高男性性能力的药。再回去后,涛子喝下酒觉得头晕,女顾客扶他上床休息。视频结束。
这则视频点赞超过7万,转发超过3万。评论区里,有的网友将信将疑,有人似乎相信这是真的,“又想骗我送外卖。”“啥好事儿都让你碰上了。”“我什么时候能遇见这样的啊。”
除了外卖员和女顾客的故事,涛子的其他视频内容有相似的套路:外卖员给酒店或者家里送外卖,男顾客接到外卖后发现是自己的妻子或女朋友点的,打开外卖发现是壮阳类或妇科药品,而这单外卖本该送去某某酒店。(如果是女顾客收到外卖,同理,单是男朋友下错的。)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 分享: |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 延伸阅读 |
推荐:
看似无害,是谁在给你的脑子"投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