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 照护失智妻子11年的哈佛教授:生活没有胜利可言

使私人痛苦成为公共关怀的起点,通过写作、讲演和全球的行走,最终实现制度性的公共善好,改善普通人的生存境况,这既是阿瑟·克莱曼心中描绘的图景,也是他价值观和道德经验的体现。


阿瑟每年都在努力。他说,这样的努力至少要再持续五年。他预估上天留给他的时间,是五年。每一天都很珍贵。在中国奔走一个月之后,他从上海独自飞回波士顿,回到他的日常秩序。他保留了很多照护时期形成的习惯:五点起床,先健身两个小时,然后开车去哈佛办公室(他还没有退休)。他或许是剑桥市最高龄的司机之一。他吝惜时间,一段二十分钟的步行路程,开车仅需五分钟。工作到下午五点回家,给自己做晚餐,晚餐以后,他从七点工作到十点。如今他要求自己早睡,放弃了夜读——他曾经每天十点到凌晨两点,阅读其他专业的书籍,这一习惯保持了三十多年。

他目前的头等大事,是撰写一本关于“重振”(revitalization)的书。为此,他已经投入了十八个月做研究和准备。他想回答,人是怎样从失去中重振精神的。他预想不到,妻子离开十五年了,却像风和水,无处不在,他依然每天轻易地想起她。这趟在湖南省博物馆,他想起当年,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上的一个古隶汉字难倒了在场的所有人,是妻子一眼识别出来。在深圳美术馆,他看到当代中国艺术家借用《文心雕龙》的文学意象来表达历史与当代的关联,脸上泛起幸福的微笑,说妻子曾花费五年时间,苦心翻译这本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学理论著作。

现在,他还健康地活着,继承着妻子的人性之美,继承着夫妻青年时代的热望和远见,以及对智识真知的共同追求。当初,从缅因州开车回马萨诸塞州的高速公路上,他一只眼睛盯着她的险境,一只眼睛盯着前方的归途。那段惊心动魄的黑暗,如今已沉入时间的深海。尽管另一种黑暗终将到来,但此刻,他选择闭上绝望之眼,专注地驶向心中的目标。如果说“照护”是面向关系与外部世界的坚守,那么,“重振”便是向内寻求精神的可能,是采集绝望之中生机的微光,汇聚成一座不熄的灯塔。这是他想要留给世界的最后的礼物。图片(来源:腾讯新闻)

◦ 头图来自哈佛大学官网。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上一页1...78910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延伸阅读 更多...
    3I/ATLAS掠日后未解体 哈佛科学家再抛震撼弹 中国唯一富过17代的家族 子孙大都上哈佛
    哈佛医学院发生爆炸 警局公布2人照片 哈佛女生AI电商创业:19岁华人刚获投百万美元
    华裔"哈佛天才音乐人"离奇身亡 母亲怒告医院 哈佛新生数据出炉 大学格局彻底变了 亚裔创新高
    哈佛博士招生名额腰斩 更多美国院校减招博士 哈佛研究:每周这一个动作 真可以"延年益寿"
    哈佛医学生一个月吃下720颗鸡蛋,胆固醇下降了 他送哈佛女儿3000尺极简屋 从不催婚:财富为你赚好了
     推荐:

    意见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