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国安部最关键机构遭全面起底
编者注:本文1万7千多字,首次系统揭开中共国家安全部第十局的真面目。作者为深耕情报领域多年的研究者,长期追踪中国情报与影响力活动。本文披露的第十局内部架构、人事、运作模式与真实案例,为目前中英文公开资料中最详尽、最权威的版本。
冯正评论文章:随着中国国力提升和全球布局的推进,国家安全体系的海外延伸已成为国际安全和情报学界关注的核心议题。中共国家安全部(MSS)作为中共体制下最为隐蔽且具全球触角的情报机关,其内设各局承担着多样化且专业化的安全任务。尤其是第十局,以“对外保防侦察”之名,系统负责海外华人社区、流亡异见人士以及外部威胁的预警、干预和镇压。近年来,全球多国不断揭露中共针对侨界与异见群体的大规模监控、跨国施压甚至选举影响行动,将第十局推向舆论与政策的风口浪尖。
1. 历史背景及第十局的设立
国家安全部(MSS)于1983年成立,由中国共产党中央调查部与公安部反间谍部门合并而成。此项重组由时任国务院总理赵紫阳提出,并于1983年6月20日批准,旨在“保护国家安全,加强反间谍工作”。自成立之初,国家安全部的任务反映了改革开放时期中共对外国渗透和内部异见的高度关注。MSS各局结构旨在应对外部和内部安全威胁,符合中共认为内部反对势力常与外部“敌对势力”相联结的观点。
其中关键单位之一是第十局,其使命随着时间演变。早期外部分析(约20世纪90年代)将第十局描述为“科技情报局”,专注于从西方收集经济、科技情报。这反映了中国80~90年代获取外国技术的推动(类似俄国及东欧情报机构的做法),并从毛时代单纯政治情报转向技术情报。然而,权威中国资料及后续调查显示,第十局核心职能并非单纯技术间谍,而是“对外保防侦察”——即面向境外的反间谍和安全行动。中文称为“对外保防侦察局”,常译为“对外安全与侦察局”。其设立源于监控和消除海外华人社区及外国实体中被视为威胁的需求,特别是在1989年天安门事件后,海外异见人士大量流散,角色尤为重要。至90年代末,MSS正式明确第十局职责为“监控驻外机构人员及海外留学生,调查海外反动组织活动”,表明该局可能于80年代中期设立或改组,专门防范“外部颠覆势力”及海外异见。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MSS结构的公开信息稀少且有时矛盾。例如,1997年香港一份报告误将第十局定位为科技情报局,而1998年中共内部组织记录明确将其定义为对外反颠覆单位。此差异或因MSS优先级变化,或为误导——MSS局名通常故意模糊。总体来看,至2000年代,第十局已确立为MSS海外反间谍及政治安全部门。其设立与演变反映了中共安全战略的转变:从单纯收集外国情报支持发展,转向积极防范来自海外的中共统治威胁。

示意图。2024年3月6日,北京全国人大期间,保安人员站在人民大会堂西藏厅外的玻璃门后面。(GREG BAKER/AFP via Getty Images)
2. 领导层、结构及关键人员
领导层:MSS各局局长身份高度保密,但与第十局相关的少数高层官员已为人知。著名者如马建——国家安全部职业官员,曾任第十局局长。其任内明确负责监控海外中共官员及留学生,调查海外“反动”组织。2006年,马建升任国家安全部副部长,显示其职务的重要性。2015年,马建因腐败被拘捕并定罪,成为习近平反腐运动中首位被公开罢免的国家安全部副部长。其倒台与其和富商勾结有关,暴露内部严重腐败,也体现习近平整顿安全系统的决心(此前安全系统受周永康等人影响)。此后第十局一度缺乏公开领导人,至2025年局长仍未公开。MSS的保密文化使局长通常仅在升至副部长级或爆发丑闻时才为外界所知。
历史上,MSS由部长及数名副部长领导,每位副部长可能监管多个局。第十局可能向主管反间谍或政治安全的副部长汇报。例如,2000年代初晋升的邱进曾主管第八局反间谍调查,虽非第十局出身,但其晋升轨迹表明了局长晋升路径。马建被免后,可能由第十局内部或省级部门高级官员接任,但无公开资料证实。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冯正评论文章:随着中国国力提升和全球布局的推进,国家安全体系的海外延伸已成为国际安全和情报学界关注的核心议题。中共国家安全部(MSS)作为中共体制下最为隐蔽且具全球触角的情报机关,其内设各局承担着多样化且专业化的安全任务。尤其是第十局,以“对外保防侦察”之名,系统负责海外华人社区、流亡异见人士以及外部威胁的预警、干预和镇压。近年来,全球多国不断揭露中共针对侨界与异见群体的大规模监控、跨国施压甚至选举影响行动,将第十局推向舆论与政策的风口浪尖。
1. 历史背景及第十局的设立
国家安全部(MSS)于1983年成立,由中国共产党中央调查部与公安部反间谍部门合并而成。此项重组由时任国务院总理赵紫阳提出,并于1983年6月20日批准,旨在“保护国家安全,加强反间谍工作”。自成立之初,国家安全部的任务反映了改革开放时期中共对外国渗透和内部异见的高度关注。MSS各局结构旨在应对外部和内部安全威胁,符合中共认为内部反对势力常与外部“敌对势力”相联结的观点。
其中关键单位之一是第十局,其使命随着时间演变。早期外部分析(约20世纪90年代)将第十局描述为“科技情报局”,专注于从西方收集经济、科技情报。这反映了中国80~90年代获取外国技术的推动(类似俄国及东欧情报机构的做法),并从毛时代单纯政治情报转向技术情报。然而,权威中国资料及后续调查显示,第十局核心职能并非单纯技术间谍,而是“对外保防侦察”——即面向境外的反间谍和安全行动。中文称为“对外保防侦察局”,常译为“对外安全与侦察局”。其设立源于监控和消除海外华人社区及外国实体中被视为威胁的需求,特别是在1989年天安门事件后,海外异见人士大量流散,角色尤为重要。至90年代末,MSS正式明确第十局职责为“监控驻外机构人员及海外留学生,调查海外反动组织活动”,表明该局可能于80年代中期设立或改组,专门防范“外部颠覆势力”及海外异见。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MSS结构的公开信息稀少且有时矛盾。例如,1997年香港一份报告误将第十局定位为科技情报局,而1998年中共内部组织记录明确将其定义为对外反颠覆单位。此差异或因MSS优先级变化,或为误导——MSS局名通常故意模糊。总体来看,至2000年代,第十局已确立为MSS海外反间谍及政治安全部门。其设立与演变反映了中共安全战略的转变:从单纯收集外国情报支持发展,转向积极防范来自海外的中共统治威胁。

示意图。2024年3月6日,北京全国人大期间,保安人员站在人民大会堂西藏厅外的玻璃门后面。(GREG BAKER/AFP via Getty Images)
2. 领导层、结构及关键人员
领导层:MSS各局局长身份高度保密,但与第十局相关的少数高层官员已为人知。著名者如马建——国家安全部职业官员,曾任第十局局长。其任内明确负责监控海外中共官员及留学生,调查海外“反动”组织。2006年,马建升任国家安全部副部长,显示其职务的重要性。2015年,马建因腐败被拘捕并定罪,成为习近平反腐运动中首位被公开罢免的国家安全部副部长。其倒台与其和富商勾结有关,暴露内部严重腐败,也体现习近平整顿安全系统的决心(此前安全系统受周永康等人影响)。此后第十局一度缺乏公开领导人,至2025年局长仍未公开。MSS的保密文化使局长通常仅在升至副部长级或爆发丑闻时才为外界所知。
历史上,MSS由部长及数名副部长领导,每位副部长可能监管多个局。第十局可能向主管反间谍或政治安全的副部长汇报。例如,2000年代初晋升的邱进曾主管第八局反间谍调查,虽非第十局出身,但其晋升轨迹表明了局长晋升路径。马建被免后,可能由第十局内部或省级部门高级官员接任,但无公开资料证实。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 分享: |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 延伸阅读 |
推荐:
中共国安部最关键机构遭全面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