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新闻] 纽约的沦陷:美国文化革命初见成效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二,纽约投票日。镜头扫过几个年轻的华裔大学生,他们刚从常春藤校园赶回来,穿着印着“社会正义”口号的T恤,笑着对记者说,他们“很享受看到父母痛苦的样子”。那些父母,是在皇后区、布鲁克林辛苦开餐馆、跑卡车、打三份工的移民;他们许多人支持川普,相信勤奋是通往尊严的途径。而他们的孩子,这些昂贵大学的产物,则以“进步”的姿态讽刺父母的“愚昧”。那种笑容,带着一丝青春的自豪,也带着文明内部的悲哀。
在这次选举中,亚裔选民的表现耐人寻味。根据初步分析,在部分选区,华裔与亚裔选民对马姆达尼的支持率高达六至七成。讽刺的是,这个群体曾是美国最典型的“自力更生者”。他们相信教育、相信家庭、相信市场,如今却在意识形态上被“进步主义”彻底改造。美国的现实常常如此:一个来自第三世界的移民,抵达美国、在某个社区定居,不出十年,那片街区就被他重塑成自己曾逃离的第三世界模样。这不是地理悲剧,而是思想惯性。
这种景象,就像是纽约政治生态的一面镜子。那些手握硕士文凭、却不相信市场的青年;那些口口声声谈自由、却渴望国家管一切的理想主义者,他们共同构成了马姆达尼崛起的社会土壤。于是,一个来自精英家庭、接受私校教育的“无产阶级捍卫者”,成了这个时代的英雄,一个完美的象征。
马姆达尼的当选,象征着美国大城市政治结构的一次深层断裂。纽约不再由传统工会、商界或族裔机器操控,而是被一群高学历、低收入的年轻人推上了意识形态的前线。民主社会主义在纽约的胜利,既不是偶然的政治狂欢,也不是一场舆论泡沫,而是社会结构长期演化的必然结果。
他本人几乎是这场变动的完美化身。1991年出生于乌干达首都坎帕拉,幼年时期随家人短居南非开普敦,七岁左右随父母迁居纽约。他的父亲马哈茂德·马姆达尼(Mahmood Mamdani)是哥伦比亚大学非洲研究所所长、后殖民理论学者;母亲米拉·奈尔(Mira Nair)则是以《孟买啊,别哭》《密西西比情缘》闻名的电影导演。学术界与文化界的双重背景,让他从小浸润在反殖民、反资本、带有自我救赎色彩的“后现代进步主义”空气之中。
马姆达尼早年在曼哈顿上西区的 Bank Street School for Children 就读至八年级,那是一所学费昂贵、以“进步教育”理念著称的私立学校。随后,他考入纽约最负盛名的公立精英高中之一布朗克斯科学高中(Bronx High School of Science),2010年毕业。这样的成长轨迹,既属于上层知识阶层的典型,也预示着他后来政治信念的矛盾:一方面受益于体制的优越教育体系,另一方面却执着于颠覆体制的道德冲动。
大学阶段,他进入缅因州的新英格兰私立文理学院鲍登学院(Bowdoin College),主修非洲研究,2014年毕业。该校素以崇尚理想主义和社会正义议题著称。根据学院课程档案,当时学生可以选修诸如“种族、土地与(剥夺)/(重新)占有”“环境不公与底层地理学”等课程,探讨“种族、性别与阶级在殖民和资本主义背景下的互动”。在这样的思想土壤中,马姆达尼的政治方向几乎是必然的。
他在校期间创立了鲍登学院首个“巴勒斯坦正义学生会”(SJP)分会,公开呼吁抵制以色列大学,宣称以色列学术界“积极参与殖民定居的罪行”。其毕业论文题为《法农与卢梭:被压迫者的再发现》,显示他深受第三世界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影响。
他是一个典型的精英出身者,却热衷于扮演“被压迫者”的角色。这种角色塑造,与奥巴马式的政治戏法如出一辙。奥巴马虽然以“黑人领袖”的身份崛起,但他的成长环境几乎完全是白人世界:他的母亲与祖父母皆为白人,他的大部分教育和生活经验都发生在非黑人的文化环境中。尽管如此,他依然善于在政治舞台上“打出种族牌”,将自己塑造成黑人族群的代言人。马姆达尼更进一步,他不仅家庭优渥,甚至从未经历过任何意义上的社会压迫,却要以“无产阶级的捍卫者”自居。这种将特权伪装成牺牲、将道德化身为政治资本的能力,是他与奥巴马共享的最大天赋。
大学毕业后的六年,他在左翼非营利机构和政治运动之间辗转:MoveOn、TexPIRG、Chhaya、母亲的纪录片剧组,甚至短暂尝试过说唱音乐。没有哪一份工作留下实绩,却积累了无数政治姿态。2019年,他以民主社会主义者身份当选纽约州议员,进入奥尔巴尼后加入“执政社会主义者联盟”,提出的法案屈指可数,却屡屡出现在抗议与媒体镜头前。到2025年,他以“冻结房租”“免费公交”“免费托儿”“市营超市”为核心口号,赢下了纽约市长的选举。这些口号的背后,是对资本、市场与城市秩序的系统怀疑。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在这次选举中,亚裔选民的表现耐人寻味。根据初步分析,在部分选区,华裔与亚裔选民对马姆达尼的支持率高达六至七成。讽刺的是,这个群体曾是美国最典型的“自力更生者”。他们相信教育、相信家庭、相信市场,如今却在意识形态上被“进步主义”彻底改造。美国的现实常常如此:一个来自第三世界的移民,抵达美国、在某个社区定居,不出十年,那片街区就被他重塑成自己曾逃离的第三世界模样。这不是地理悲剧,而是思想惯性。
这种景象,就像是纽约政治生态的一面镜子。那些手握硕士文凭、却不相信市场的青年;那些口口声声谈自由、却渴望国家管一切的理想主义者,他们共同构成了马姆达尼崛起的社会土壤。于是,一个来自精英家庭、接受私校教育的“无产阶级捍卫者”,成了这个时代的英雄,一个完美的象征。
马姆达尼的当选,象征着美国大城市政治结构的一次深层断裂。纽约不再由传统工会、商界或族裔机器操控,而是被一群高学历、低收入的年轻人推上了意识形态的前线。民主社会主义在纽约的胜利,既不是偶然的政治狂欢,也不是一场舆论泡沫,而是社会结构长期演化的必然结果。
他本人几乎是这场变动的完美化身。1991年出生于乌干达首都坎帕拉,幼年时期随家人短居南非开普敦,七岁左右随父母迁居纽约。他的父亲马哈茂德·马姆达尼(Mahmood Mamdani)是哥伦比亚大学非洲研究所所长、后殖民理论学者;母亲米拉·奈尔(Mira Nair)则是以《孟买啊,别哭》《密西西比情缘》闻名的电影导演。学术界与文化界的双重背景,让他从小浸润在反殖民、反资本、带有自我救赎色彩的“后现代进步主义”空气之中。
马姆达尼早年在曼哈顿上西区的 Bank Street School for Children 就读至八年级,那是一所学费昂贵、以“进步教育”理念著称的私立学校。随后,他考入纽约最负盛名的公立精英高中之一布朗克斯科学高中(Bronx High School of Science),2010年毕业。这样的成长轨迹,既属于上层知识阶层的典型,也预示着他后来政治信念的矛盾:一方面受益于体制的优越教育体系,另一方面却执着于颠覆体制的道德冲动。
大学阶段,他进入缅因州的新英格兰私立文理学院鲍登学院(Bowdoin College),主修非洲研究,2014年毕业。该校素以崇尚理想主义和社会正义议题著称。根据学院课程档案,当时学生可以选修诸如“种族、土地与(剥夺)/(重新)占有”“环境不公与底层地理学”等课程,探讨“种族、性别与阶级在殖民和资本主义背景下的互动”。在这样的思想土壤中,马姆达尼的政治方向几乎是必然的。
他在校期间创立了鲍登学院首个“巴勒斯坦正义学生会”(SJP)分会,公开呼吁抵制以色列大学,宣称以色列学术界“积极参与殖民定居的罪行”。其毕业论文题为《法农与卢梭:被压迫者的再发现》,显示他深受第三世界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影响。
他是一个典型的精英出身者,却热衷于扮演“被压迫者”的角色。这种角色塑造,与奥巴马式的政治戏法如出一辙。奥巴马虽然以“黑人领袖”的身份崛起,但他的成长环境几乎完全是白人世界:他的母亲与祖父母皆为白人,他的大部分教育和生活经验都发生在非黑人的文化环境中。尽管如此,他依然善于在政治舞台上“打出种族牌”,将自己塑造成黑人族群的代言人。马姆达尼更进一步,他不仅家庭优渥,甚至从未经历过任何意义上的社会压迫,却要以“无产阶级的捍卫者”自居。这种将特权伪装成牺牲、将道德化身为政治资本的能力,是他与奥巴马共享的最大天赋。
大学毕业后的六年,他在左翼非营利机构和政治运动之间辗转:MoveOn、TexPIRG、Chhaya、母亲的纪录片剧组,甚至短暂尝试过说唱音乐。没有哪一份工作留下实绩,却积累了无数政治姿态。2019年,他以民主社会主义者身份当选纽约州议员,进入奥尔巴尼后加入“执政社会主义者联盟”,提出的法案屈指可数,却屡屡出现在抗议与媒体镜头前。到2025年,他以“冻结房租”“免费公交”“免费托儿”“市营超市”为核心口号,赢下了纽约市长的选举。这些口号的背后,是对资本、市场与城市秩序的系统怀疑。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 分享: |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 延伸阅读 | 更多...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