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新闻] 纽约的沦陷:美国文化革命初见成效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二,纽约投票日。镜头扫过几个年轻的华裔大学生,他们刚从常春藤校园赶回来,穿着印着“社会正义”口号的T恤,笑着对记者说,他们“很享受看到父母痛苦的样子”。那些父母,是在皇后区、布鲁克林辛苦开餐馆、跑卡车、打三份工的移民;他们许多人支持川普,相信勤奋是通往尊严的途径。而他们的孩子,这些昂贵大学的产物,则以“进步”的姿态讽刺父母的“愚昧”。那种笑容,带着一丝青春的自豪,也带着文明内部的悲哀。
在这次选举中,亚裔选民的表现耐人寻味。根据初步分析,在部分选区,华裔与亚裔选民对马姆达尼的支持率高达六至七成。讽刺的是,这个群体曾是美国最典型的“自力更生者”。他们相信教育、相信家庭、相信市场,如今却在意识形态上被“进步主义”彻底改造。美国的现实常常如此:一个来自第三世界的移民,抵达美国、在某个社区定居,不出十年,那片街区就被他重塑成自己曾逃离的第三世界模样。这不是地理悲剧,而是思想惯性。
这种景象,就像是纽约政治生态的一面镜子。那些手握硕士文凭、却不相信市场的青年;那些口口声声谈自由、却渴望国家管一切的理想主义者,他们共同构成了马姆达尼崛起的社会土壤。于是,一个来自精英家庭、接受私校教育的“无产阶级捍卫者”,成了这个时代的英雄,一个完美的象征。
马姆达尼的当选,象征着美国大城市政治结构的一次深层断裂。纽约不再由传统工会、商界或族裔机器操控,而是被一群高学历、低收入的年轻人推上了意识形态的前线。民主社会主义在纽约的胜利,既不是偶然的政治狂欢,也不是一场舆论泡沫,而是社会结构长期演化的必然结果。
他本人几乎是这场变动的完美化身。1991年出生于乌干达首都坎帕拉,幼年时期随家人短居南非开普敦,七岁左右随父母迁居纽约。他的父亲马哈茂德·马姆达尼(Mahmood Mamdani)是哥伦比亚大学非洲研究所所长、后殖民理论学者;母亲米拉·奈尔(Mira Nair)则是以《孟买啊,别哭》《密西西比情缘》闻名的电影导演。学术界与文化界的双重背景,让他从小浸润在反殖民、反资本、带有自我救赎色彩的“后现代进步主义”空气之中。
马姆达尼早年在曼哈顿上西区的 Bank Street School for Children 就读至八年级,那是一所学费昂贵、以“进步教育”理念著称的私立学校。随后,他考入纽约最负盛名的公立精英高中之一布朗克斯科学高中(Bronx High School of Science),2010年毕业。这样的成长轨迹,既属于上层知识阶层的典型,也预示着他后来政治信念的矛盾:一方面受益于体制的优越教育体系,另一方面却执着于颠覆体制的道德冲动。
大学阶段,他进入缅因州的新英格兰私立文理学院鲍登学院(Bowdoin College),主修非洲研究,2014年毕业。该校素以崇尚理想主义和社会正义议题著称。根据学院课程档案,当时学生可以选修诸如“种族、土地与(剥夺)/(重新)占有”“环境不公与底层地理学”等课程,探讨“种族、性别与阶级在殖民和资本主义背景下的互动”。在这样的思想土壤中,马姆达尼的政治方向几乎是必然的。
他在校期间创立了鲍登学院首个“巴勒斯坦正义学生会”(SJP)分会,公开呼吁抵制以色列大学,宣称以色列学术界“积极参与殖民定居的罪行”。其毕业论文题为《法农与卢梭:被压迫者的再发现》,显示他深受第三世界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影响。
他是一个典型的精英出身者,却热衷于扮演“被压迫者”的角色。这种角色塑造,与奥巴马式的政治戏法如出一辙。奥巴马虽然以“黑人领袖”的身份崛起,但他的成长环境几乎完全是白人世界:他的母亲与祖父母皆为白人,他的大部分教育和生活经验都发生在非黑人的文化环境中。尽管如此,他依然善于在政治舞台上“打出种族牌”,将自己塑造成黑人族群的代言人。马姆达尼更进一步,他不仅家庭优渥,甚至从未经历过任何意义上的社会压迫,却要以“无产阶级的捍卫者”自居。这种将特权伪装成牺牲、将道德化身为政治资本的能力,是他与奥巴马共享的最大天赋。
大学毕业后的六年,他在左翼非营利机构和政治运动之间辗转:MoveOn、TexPIRG、Chhaya、母亲的纪录片剧组,甚至短暂尝试过说唱音乐。没有哪一份工作留下实绩,却积累了无数政治姿态。2019年,他以民主社会主义者身份当选纽约州议员,进入奥尔巴尼后加入“执政社会主义者联盟”,提出的法案屈指可数,却屡屡出现在抗议与媒体镜头前。到2025年,他以“冻结房租”“免费公交”“免费托儿”“市营超市”为核心口号,赢下了纽约市长的选举。这些口号的背后,是对资本、市场与城市秩序的系统怀疑。

他的租金冻结方案覆盖全市约一百万套租控公寓,几乎占住房总量的三分之一。方案要求四年内禁止任何涨租,租金由“租金指导委员会”而非市场决定。纽约的小房东早已被高昂的维修费用与拖欠房租的租客压得喘不过气:过去五年,维护成本上升28%,房产税不断增加,驱逐一个违约租户往往需要两年。冻结租金意味着更多业主放弃维修,更多公寓被弃置。纽约市目前约有五万至六万套空置出租屋,冻结政策一旦实施,这个数字可能倍增,银行系统的抵押品质量也会随之恶化。
第二项计划是让全市公交与地铁免费。纽约公交系统每年约有7.5亿美元的票款收入,其中近一半乘客已经习惯逃票。官方调查显示,逃票人群并非主要集中于贫困阶层,而是把免费当作一种“应得的权利”。当前票价为每次2.9美元,低收入居民还有半价月票。免费乘车并不会提升公平,只会彻底消解支付规则本身。一旦地铁和公交完全免费,整个系统将被大量流浪者占据,治安问题迅速恶化。乘客安全、设备维护、公共秩序都会受到冲击。正如奥巴马医保所展示的那样,当名义上的救济不设边界,资源就会被过度滥用,真正需要帮助的中下层反而更难获得服务。
到目前为止,马姆达尼关于治安和流浪问题的方案不过是老调重弹,毫无新意。他唯一提出的所谓“新构想”,反而更凸显出他与现实之间的隔膜。纽约地铁里有许多封闭多年的小商铺,那些曾经的修表摊、鞋店、快餐档,在疫情与治安崩坏的双重打击下早已人去屋空。马姆达尼现在的主意,是把这些废弃的空间改造成无家可归者的临时收容所。听上去富有人道精神,实际上更像一场城市版的社会实验。当普通上班族在地铁中与精神失常的流浪者为邻,或许他真的可以宣称“平等”已经实现。
在财政政策上,他的理想更加大胆。免费公交、全民托儿、纳税人资助的公屋扩建,以及一系列福利计划,每年预计新增开支约一百亿美元,几乎相当于纽约现有年度预算的十分之一。对他而言,这当然不成问题,因为他有一个万能的答案:向富人征税。马姆达尼反复强调,“富人早就该为社会承担更多”。他甚至认为,邻近的新泽西州企业税更高,是“纽约错失的机会”。在他看来,留在私人经济中的财富是一种浪费,只有交给政府,才算“投资于城市的未来”。
他相信,只要把纽约州的企业税率从7.25%提高到新泽西的11.5%,就能从私营部门“找回”五十亿美元。问题是企业真的会留下来吗?在过去五年,已有成千上万家中小企业逃离纽约,奔向佛罗里达和德州。马姆达尼似乎并不在意,他更关心的是姿态上的正义,而非后果的逻辑。
同样的幻想也出现在个人税收上。根据纽约市独立预算办公室的最新报告,纽约市前1%的纳税人承担了约41%至48%的市级个人所得税。这一群体的年度调整后总收入通常远高于一百万美元,构成了城市财政的真正支柱。然而,在马姆达尼的叙事中,他们成了“逃避责任的特权者”。他反复指责这些高收入者“没有缴纳应尽的份额”,却从未解释“应尽”究竟意味着什么。更重要的是,他所提出的“解决方案”,并非减少浪费或提升效率,而是在现有最高3.876%的市级所得税率基础上,再对年收入超过百万美元的人加征约2%的附加税。这项提案据称可为纽约市带来约40亿美元的新税收,但迄今仅停留在政治表态阶段,并未被立法采纳。实际上,纽约的高税负早已处于全美之巅:州级所得税最高10.9%,再加上市级3.876%,高收入者的综合边际税率接近15%。在这种税率环境下,纽约的1%富裕群体已贡献了近一半的所得税收入。
托马斯·索威尔在《经济学常识》中写道:“经济学的第一定律是资源有限。”而左派政客的“黄金法则”,恰恰是否认经济学的第一定律,他们无视预算边界,只顾为盲目的选民画出无数乌托邦蓝图。马姆达尼正是这种政治逻辑的典型代表:他的理想建立在他人的税单上,而他所提供的,只是一种情绪上的满足感。
正如玛格丽特·撒切尔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所警告的那样:“左派政策的危险不在于让穷人更穷,而在于他们宁愿让穷人更穷,只要富人变得不那么富,他们就会觉得自己在道德上是高尚的。”
左派的许多经济政策,都出于善意的初衷,但结果往往是一地鸡毛。 从阿根廷到欧洲,从南美的社会主义梦想到美国的城市实验,人类社会早已验证同一个结论:善意无法替代常识,理想无法取代责任。
纽约的今天,也许是美国文明的新断层线。这不是喜剧,而是一场有序的沦陷。
Houston, we have a problem.
正如半个世纪前阿波罗13号在太空中发出的那句求救,如今纽约也在向文明本身发出警讯。
印象与逻辑| “在喧嚣的时代,坚持思考。”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在这次选举中,亚裔选民的表现耐人寻味。根据初步分析,在部分选区,华裔与亚裔选民对马姆达尼的支持率高达六至七成。讽刺的是,这个群体曾是美国最典型的“自力更生者”。他们相信教育、相信家庭、相信市场,如今却在意识形态上被“进步主义”彻底改造。美国的现实常常如此:一个来自第三世界的移民,抵达美国、在某个社区定居,不出十年,那片街区就被他重塑成自己曾逃离的第三世界模样。这不是地理悲剧,而是思想惯性。
这种景象,就像是纽约政治生态的一面镜子。那些手握硕士文凭、却不相信市场的青年;那些口口声声谈自由、却渴望国家管一切的理想主义者,他们共同构成了马姆达尼崛起的社会土壤。于是,一个来自精英家庭、接受私校教育的“无产阶级捍卫者”,成了这个时代的英雄,一个完美的象征。
马姆达尼的当选,象征着美国大城市政治结构的一次深层断裂。纽约不再由传统工会、商界或族裔机器操控,而是被一群高学历、低收入的年轻人推上了意识形态的前线。民主社会主义在纽约的胜利,既不是偶然的政治狂欢,也不是一场舆论泡沫,而是社会结构长期演化的必然结果。
他本人几乎是这场变动的完美化身。1991年出生于乌干达首都坎帕拉,幼年时期随家人短居南非开普敦,七岁左右随父母迁居纽约。他的父亲马哈茂德·马姆达尼(Mahmood Mamdani)是哥伦比亚大学非洲研究所所长、后殖民理论学者;母亲米拉·奈尔(Mira Nair)则是以《孟买啊,别哭》《密西西比情缘》闻名的电影导演。学术界与文化界的双重背景,让他从小浸润在反殖民、反资本、带有自我救赎色彩的“后现代进步主义”空气之中。
马姆达尼早年在曼哈顿上西区的 Bank Street School for Children 就读至八年级,那是一所学费昂贵、以“进步教育”理念著称的私立学校。随后,他考入纽约最负盛名的公立精英高中之一布朗克斯科学高中(Bronx High School of Science),2010年毕业。这样的成长轨迹,既属于上层知识阶层的典型,也预示着他后来政治信念的矛盾:一方面受益于体制的优越教育体系,另一方面却执着于颠覆体制的道德冲动。
大学阶段,他进入缅因州的新英格兰私立文理学院鲍登学院(Bowdoin College),主修非洲研究,2014年毕业。该校素以崇尚理想主义和社会正义议题著称。根据学院课程档案,当时学生可以选修诸如“种族、土地与(剥夺)/(重新)占有”“环境不公与底层地理学”等课程,探讨“种族、性别与阶级在殖民和资本主义背景下的互动”。在这样的思想土壤中,马姆达尼的政治方向几乎是必然的。
他在校期间创立了鲍登学院首个“巴勒斯坦正义学生会”(SJP)分会,公开呼吁抵制以色列大学,宣称以色列学术界“积极参与殖民定居的罪行”。其毕业论文题为《法农与卢梭:被压迫者的再发现》,显示他深受第三世界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影响。
他是一个典型的精英出身者,却热衷于扮演“被压迫者”的角色。这种角色塑造,与奥巴马式的政治戏法如出一辙。奥巴马虽然以“黑人领袖”的身份崛起,但他的成长环境几乎完全是白人世界:他的母亲与祖父母皆为白人,他的大部分教育和生活经验都发生在非黑人的文化环境中。尽管如此,他依然善于在政治舞台上“打出种族牌”,将自己塑造成黑人族群的代言人。马姆达尼更进一步,他不仅家庭优渥,甚至从未经历过任何意义上的社会压迫,却要以“无产阶级的捍卫者”自居。这种将特权伪装成牺牲、将道德化身为政治资本的能力,是他与奥巴马共享的最大天赋。
大学毕业后的六年,他在左翼非营利机构和政治运动之间辗转:MoveOn、TexPIRG、Chhaya、母亲的纪录片剧组,甚至短暂尝试过说唱音乐。没有哪一份工作留下实绩,却积累了无数政治姿态。2019年,他以民主社会主义者身份当选纽约州议员,进入奥尔巴尼后加入“执政社会主义者联盟”,提出的法案屈指可数,却屡屡出现在抗议与媒体镜头前。到2025年,他以“冻结房租”“免费公交”“免费托儿”“市营超市”为核心口号,赢下了纽约市长的选举。这些口号的背后,是对资本、市场与城市秩序的系统怀疑。

他的租金冻结方案覆盖全市约一百万套租控公寓,几乎占住房总量的三分之一。方案要求四年内禁止任何涨租,租金由“租金指导委员会”而非市场决定。纽约的小房东早已被高昂的维修费用与拖欠房租的租客压得喘不过气:过去五年,维护成本上升28%,房产税不断增加,驱逐一个违约租户往往需要两年。冻结租金意味着更多业主放弃维修,更多公寓被弃置。纽约市目前约有五万至六万套空置出租屋,冻结政策一旦实施,这个数字可能倍增,银行系统的抵押品质量也会随之恶化。
第二项计划是让全市公交与地铁免费。纽约公交系统每年约有7.5亿美元的票款收入,其中近一半乘客已经习惯逃票。官方调查显示,逃票人群并非主要集中于贫困阶层,而是把免费当作一种“应得的权利”。当前票价为每次2.9美元,低收入居民还有半价月票。免费乘车并不会提升公平,只会彻底消解支付规则本身。一旦地铁和公交完全免费,整个系统将被大量流浪者占据,治安问题迅速恶化。乘客安全、设备维护、公共秩序都会受到冲击。正如奥巴马医保所展示的那样,当名义上的救济不设边界,资源就会被过度滥用,真正需要帮助的中下层反而更难获得服务。
到目前为止,马姆达尼关于治安和流浪问题的方案不过是老调重弹,毫无新意。他唯一提出的所谓“新构想”,反而更凸显出他与现实之间的隔膜。纽约地铁里有许多封闭多年的小商铺,那些曾经的修表摊、鞋店、快餐档,在疫情与治安崩坏的双重打击下早已人去屋空。马姆达尼现在的主意,是把这些废弃的空间改造成无家可归者的临时收容所。听上去富有人道精神,实际上更像一场城市版的社会实验。当普通上班族在地铁中与精神失常的流浪者为邻,或许他真的可以宣称“平等”已经实现。
在财政政策上,他的理想更加大胆。免费公交、全民托儿、纳税人资助的公屋扩建,以及一系列福利计划,每年预计新增开支约一百亿美元,几乎相当于纽约现有年度预算的十分之一。对他而言,这当然不成问题,因为他有一个万能的答案:向富人征税。马姆达尼反复强调,“富人早就该为社会承担更多”。他甚至认为,邻近的新泽西州企业税更高,是“纽约错失的机会”。在他看来,留在私人经济中的财富是一种浪费,只有交给政府,才算“投资于城市的未来”。
他相信,只要把纽约州的企业税率从7.25%提高到新泽西的11.5%,就能从私营部门“找回”五十亿美元。问题是企业真的会留下来吗?在过去五年,已有成千上万家中小企业逃离纽约,奔向佛罗里达和德州。马姆达尼似乎并不在意,他更关心的是姿态上的正义,而非后果的逻辑。
同样的幻想也出现在个人税收上。根据纽约市独立预算办公室的最新报告,纽约市前1%的纳税人承担了约41%至48%的市级个人所得税。这一群体的年度调整后总收入通常远高于一百万美元,构成了城市财政的真正支柱。然而,在马姆达尼的叙事中,他们成了“逃避责任的特权者”。他反复指责这些高收入者“没有缴纳应尽的份额”,却从未解释“应尽”究竟意味着什么。更重要的是,他所提出的“解决方案”,并非减少浪费或提升效率,而是在现有最高3.876%的市级所得税率基础上,再对年收入超过百万美元的人加征约2%的附加税。这项提案据称可为纽约市带来约40亿美元的新税收,但迄今仅停留在政治表态阶段,并未被立法采纳。实际上,纽约的高税负早已处于全美之巅:州级所得税最高10.9%,再加上市级3.876%,高收入者的综合边际税率接近15%。在这种税率环境下,纽约的1%富裕群体已贡献了近一半的所得税收入。
托马斯·索威尔在《经济学常识》中写道:“经济学的第一定律是资源有限。”而左派政客的“黄金法则”,恰恰是否认经济学的第一定律,他们无视预算边界,只顾为盲目的选民画出无数乌托邦蓝图。马姆达尼正是这种政治逻辑的典型代表:他的理想建立在他人的税单上,而他所提供的,只是一种情绪上的满足感。
正如玛格丽特·撒切尔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所警告的那样:“左派政策的危险不在于让穷人更穷,而在于他们宁愿让穷人更穷,只要富人变得不那么富,他们就会觉得自己在道德上是高尚的。”
左派的许多经济政策,都出于善意的初衷,但结果往往是一地鸡毛。 从阿根廷到欧洲,从南美的社会主义梦想到美国的城市实验,人类社会早已验证同一个结论:善意无法替代常识,理想无法取代责任。
纽约的今天,也许是美国文明的新断层线。这不是喜剧,而是一场有序的沦陷。
Houston, we have a problem.
正如半个世纪前阿波罗13号在太空中发出的那句求救,如今纽约也在向文明本身发出警讯。
印象与逻辑| “在喧嚣的时代,坚持思考。”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 分享: |
| 注: |
| 延伸阅读 | 更多...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