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焦虑日增:北京节奏快了,信心薄了

吴恭铭评论文章:近来,国台办开设“国务院台办发言人”脸书帐号,调整例行记者会制度,将原本每两周举行一次的例会改为每周三定期召开,同时将轮值发言人数由两名增至四名。除了原有的两位发言人外,新的轮值阵容中包括经济局局长与港澳涉台事务局局长。


新增发言人可解读为北京在宣传体系上的“功能升级”,前者意在强化对台经济工作的宣传,后者则为了强化“一国两制”的政治宣导。这场机制变革,不仅反映出中国对台舆论策略的再部署,也揭示了资讯战节奏正进入更高密度、更精准分工的新阶段。

频率翻倍与人事扩编 节奏与组织的双重升级

此次变革体现在节奏的加快与结构的扩张,从每两周一次改为每周例行记者会,使国台办能更主动设定舆论议题,安排媒体暗桩发问,灵活喂养新闻机制。同时,发言人数由两名增为四名,不仅是人力补充,更意味著北京在论述建构上追求“多维度协同”,经济局长加入,象征对台“经济融合论”的软性再包装;港澳涉台事务局长参与,则凸显以“港澳经验”支撑“一国两制”叙事的政治意涵,推动经济吸纳与政治统合两条叙事主轴,让宣传语汇有了延展性,显示北京对“舆论即政策前奏”的系统化运用,政治叙事融入更多技术与政策语言。

观察过去,国台办记者会常以回应性质为主,即对政策立场的例行表态。而周期缩短与职能扩张,使其得以转向“主动设议题”。周周登场的发言节奏,使北京能在既定时间点抛出选定主题,打造节奏化的信息输出。这样的机制希望有效减少“信息空窗”,强化政策持续性的外观,并提高媒体对官方说法的依赖度。

更具象征意义的是,北京正借由这套机制建立“叙事节奏的主动权”。从对内的形象管理到对外宣传,北京都在寻求打造稳定、制度化的频率,进一步削弱台湾与国际舆论的多元节奏。

叙事扩散效应 内外舆论的双向操作

这场变化不仅是新闻发布层级的技术调整,更是对内宣导与对外传播的双重铺排。从对内观察,北京可藉高频发布塑造“中央对台政策主线明确”的风貌,维持内部信心与共同叙事秩序。对外而言,这种制度化的资讯节奏能提供抖音自媒体、国际媒体稳定的引用来源,使“中国说法”更容易被设定为报道基准。



此外,当舆论密度提高,也避开过去可能出现的“沉默周”或信息真空,减少外部媒体利用空档提出反向论述的机会。这代表北京对“议题主导”的重视已从内容层面,扩展到时间管理与节奏设计。


对位现象:台湾的从容回应与战略冷对

值得注意的是,两岸官方中止往来后,陆委会发言人制度反而逐渐形成一种与之对位的节奏。凭著冷静、克制的气质与机智反应,以从容不迫、简洁有力的语句回应中共不断透过媒体话术、政策宣示与舆论压力所发动的“语言侵扰”。

平心而论,节奏快不代表叙事必然有效,这种“稳速对抗快节奏”的策略,其实是一种心理与话语战的主动应对,以稳定取代急躁、以冷静化解挑衅,持续展现出民主沟通的韧性与策略定力,反而让北京的叫嚣攻势显得外强中干。

在过去数次的言词交锋中,台湾在这场“节奏竞赛”中展现沉著与战略理性。也正因如此,北京似乎意识到原有的双人发言架构,在舆论竞赛中未能压制台湾的从容节奏,于是选择加码演出,不仅扩编,更要加快表演频率。可以说,国台办记者会的制度变革,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对台湾回应机制成功的检讨。

众所周知,变革也透露出北京试图扭转舆论节奏劣势的焦虑,台湾展现了民主社会下的媒体回应之道,不以音量争胜,不摆暗桩发问,而以事实回应。北京的多人发言框架企图在短期内增加对台信息压力,较劲不仅是对政策的诠释竞赛,更是对历史掌握与语言美学的较量,比拼的不是谁说得更多,而是谁能得到更多人信任与传播。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延伸阅读 更多...
    "一中原则"和现实脱节 北京焉能不急? 北京威胁全球抓捕台湾人沈伯洋(图
    三国"造反",北京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1条评论) 北京的手伸到纽约 这场盛会被迫叫停
    北京两大昏招 上海从此一蹶不振 台湾外交在欧洲打出一波高潮 北京跳脚怒批
    川普笑到最后?欧学者秀数据打脸北京王牌 北京大学毕业考辅警?官网悄悄改图了....
    惊呆:北京公然违反去年承诺 美方发声 央视下场了!北京整肃户晨风 内幕流出
     推荐:

    意见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