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 弯道超车?特朗普打造"稀土北约"产业链抗衡中国

美国结合盟友,想要重建稀土产业链挑战中国的垄断地位。特朗普能成功吗?哪个国家有机会在下一个十年抢到主导权?https://t.co/9SuTFQ0X8q— BBC News 中文 (@bbcchinese) November 5, 2025


众所瞩目的“习特会”在韩国落幕。其中,稀土问题毫无意外地成为两国谈判的关键。会后,中国同意暂缓稀土出口禁令,而美国则以降低对中国的贸易关税作为回应。

事实上,在当今全球供应链充满地缘政治风险、中国垄断稀土元素的时代,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川普)正积极推动一场国际联盟,建构西方及盟友支持的稀土产业链,希冀打破中国对稀土供应链的垄断。他甚至称他的关税大棒促使中国稀土禁令收手,但中国在稀土的主导地位会被美国“弯道超车”吗?或者,这个被媒体称之为“北约稀土”的新结盟,能够成功建构吗?

据此,智库“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约翰·桑顿中国中心(John L. Thornton China Center)研究员陈凯欣(Kyle Chan)向BBC中文强调,美国最近与澳洲和日本在稀土领域的协议,标志着朝正确方向迈出充满希望的一步,但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并非“全有或全无”的二元困境。

长期研究中国科技发展及美中关系的陈凯欣解释,虽然全面多元化建构产业链可能需时数年,但美国可在短期内采取措施,逐步降低供应链风险,例如强化全球其他地区如澳洲的既有能力,以加速有关成果,因为美国稀土材料生产商“MP材料公司”(MP Materials Corp)签订的挖采协议则可能需数年才能全面扩产。

不过,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工业工程与管理学系副教授章乐汉(John Paul Helveston)向BBC中文解释,美国短期内能与中国在稀土一较高下的选项并不多。



中国亮出“最强稀土牌”:“ 卡脖子”方案背后的谈判筹码2025年10月17日

为什么中国限制稀土出口会对美国带来巨大打击?2025年4月17日

澳洲雄心勃勃,下重注挑战中国的稀土垄断地位2025年8月13日

章乐汉认为,美国在接下来几年仍将需要从中国进口稀土,因此维持与中国的良好贸易关系在短期内至关重要。长期策略则是与盟国合作,在其他国家发展加工设施,并提供优惠贸易条件以激励投资建置精炼能力,例如提供保证采购协议等。“当然,这类承诺需要美国同时建构国内市场需求,例如扩大电动车和电池制造产业。然而,现任(特朗普)政府却在做相反的事,正积极阻碍这些产业的发展。”

台湾高雄科技大学海洋环境工程系廖柏霖助理教授也对此表示同意,称各国要追赶中国在技术上的领先仍是重大的工程。他向BBC中文分析,中国在稀土相关技术的领先是长期累积的结果,而且,从2015年的“稀土十三五规划”开始,北京就把稀土回收和制程列为国家重点,几十年下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廖教授表示,其他国家像澳洲稀土采矿公司“莱纳斯”(Lynas)、“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研究理事会”(Saskatchewan Research Council,简称SRC)的加工技术等也有新的突破,但要在短时间完全取代中国的供应链,还有一段路要走。至于美国,廖柏霖认为除了技术还得同时面对环保法规、规模经济、回收渠道三大难题,要追赶中国需各界大力支持。

事实上,中国的稀土出口管制范围极广,不仅涵盖材料与产品,还包括加工技术本身。陈凯欣认为,这让其他国家难以搭建通往本土大规模生产的“桥梁”。但他也向记者强调,美国无需直接与中国在稀土加工上竞争,“而是可追求‘弯道超车’的策略,例如建立国家联盟,共同打造独立于中国的稀土供应网络,或联合投资新型磁铁技术,以减少对稀土的过度依赖。”



图像来源,REUTERS,“莱纳斯”工厂将澳洲的稀土矿经过精选后运到他们设在马来西亚东海岸关丹的的加工厂进行提炼。两国是特朗普积极在稀土合作的国家。

稀土是什么?

简单来说,稀土包括周期表中的17种元素,更可细分为轻稀土(如镧、铈、镨)和重稀土(如镝、铽、钇),前者用于催化剂与玻璃,后者则在磁铁与雷射技术等领域扮演关键角色。

对此,台湾成功大学资源工程学系李政翰助理教授进而向BBC中文强调,“稀土”中的“稀”并非因为其稀少性而称,主因是这些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相当分散,故很少有稀土元素富集到容许商业开采的程度。

此外,“稀土”元素质轻、强度高且耐高温,特别适用于小型电动马达,这几年来,在美中科技战爆发后,政策圈、产业界及媒体都十分关注。

李教授举例称,稀土中的“重稀土”因较高的稀有性与应用价值,使其相对更受重视。譬如,“镝”主要可运用在永久磁铁与混合式马达上,在磁铁中,镝的添加可改进钕铁硼磁铁的磁性能,改善磁铁的耐热性能。此外,镝也可以作为光学玻璃,使用于光学镜头、光学纤维元件等或应用于核能工业及军事工业上,具有相当多高附加价值之应用。而英伟达(Nvidia)设计或部分电脑晶片制造商则会使用镝电容器,亦即利用超纯镝于晶片电容器的生产,因为超纯镝具有优异耐热性。

此外,稀土中的“钕”广泛用于航空航天材料,“钐”可应用于原子能反应器以及“铒”被用于军事上用于雷射测距仪等等。

高雄科技大学廖柏霖教授则向BBC中文强调,关键就在于稀土能做出高性能永久磁体,特别是“钕铁硼磁铁”(NdFeB)。他指出,该磁铁的厉害之处是:体积小、磁力强,而且能耐高温。有它在不仅能将马达做得更小、效率更高及能耗更低,在电动车马达、风力发电机、AI伺服器的冷却风扇,都离不开这种磁体。

不过,稀土元素彼此的物理性质相似,分离与纯化过程也极为困难与昂贵。李政翰教授说,若要将稀土资源有效地与其他金属或彼此分离,往往需透过大型物理化学流程(包含选矿、焙烧与煅烧)、酸碱浸渍与“溶煤萃取法”(Solvent extraction)及电解精炼等才能分离提纯。而“金属量产”则是在完成稀土金属分离后,能大规模地生产出这些高纯度稀土金属,以满足工业需求的流程。

事实上,被称为“中国稀土之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光宪教授便是在数十年前成功研发“串级萃取理论”,亦即一种高效的溶剂萃取方法用以分离化学性质非常相似的稀土元素,此技术成为中国稀土产业链成功的重要环节。

稀土“武器化”:“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

中国何以成为当下稀土元素的霸主地位?

根据公开资料,美国80%的稀土进口依赖中国,而欧盟对中国的依赖度更高,达到98%。换言之,中国如何一步一步建构了稀土产业链?而且,在美中科技战升温的背景下,稀土如何一跃成爲美中竞逐谈判的重点角色,甚至成爲有效掣肘华盛顿的利器?

台湾学者李政翰在回答这问题时表示,中国技术的领先主因是完整的产业链——从上游开采到后续精炼,而且中国有较多矿产资源,加上相对宽松的环保与成本考量(早期中国较愿承担高污染、高技术门槛的提炼过程)——在政府长期的政策支持下,使得中国在稀土分离和精炼领域可以不断改进技术并同时设计相对的设备,久而久之便占据主导地位,并可对技术与设备的出口进行管制。

事实上,1990年代,欧洲尤其是法国曾拥有蓬勃的稀土产业,但因为环境及众多成本考量并未大力推动。

彼时,中国以低价倾销稀土,迫使美国芒廷帕斯矿场(Mountain Pass)关闭,澳洲莱纳斯稀土公司转移加工至马来西亚但仍依赖中国技术。

如今全球市场几乎所有稀土产品都来自中国,这来自中国数十年来大规模开采和精炼,现占据全球稀土开采的50%以上及近90%的加工能力。

因此,回顾中共前领导人邓小平1992年“南巡”期间公开宣称的“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背后是引导巨额投资于内蒙古白云鄂博矿与江西赣州矿区,专家称稀土变成战略资源进而“武器化”的过程因此其实有迹可循。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稀土金属的分离本来就属于高能量密度、劳力密集与危险度较高的产业,同时在稀土的开采与精炼过程中,也对环境及人体有污染性。

美国建构“稀土北约”能否“弯道超车”?

中国在此领域的绝对主导地位,让西方深刻体认到供应链依赖的风险。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今年3月《矿物商品摘要》(Mineral Commodity Summaries 2025)刊出的报导指出,尽管美国是稀土矿物精矿的净出口国,但在将这些原料转化为高价值稀土化合物和金属方面,却严重依赖进口。

换言之,美国国内没有“完全商业化”的稀土分离设施,因此不得不将开采出的精矿出口到美国海外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和分离。在涉及稀土化合物和金属时,美国的净进口依赖度依旧很高,部分稀土元素甚至达100%的进口依赖度。根据投行高盛的最新研究,中国更垄断精炼与分离的92%与91%,以及磁铁制造的98%。2023年,中国生产70千吨精炼稀土,占全球90%以上加工产能。

中国垄断稀土产业链的态势意味着,中国曾经一度扬言实施的稀土出口限制会对美国造成沉重打击,特别是重稀土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



图像来源,EPA

譬如,10月9日,中国商务部就先后发出六项海关总署公告,从稀土相关的原材料、设备、产品、技术和合作等多个方面,进一步收紧出口管制。包含几乎所有含有中国原产稀土的产品都将纳入出口许可管理。此外,使用稀土相关技术的制造行为也会被纳入管控,意味着不仅原料受限,产品的“ 最终用途”也将成为中国审查重点。

位于华府的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一份报告称,包括美国F-35战机、“战斧”巡航导弹,以及“捕食者”无人机的国防技术,都离不开这些矿物。该报告还强调,中国目前正以比美国快五至六倍之速度,扩大弹药生产规模及获取先进武器系统及设备。

因此,近年来,美国多次表示稀土不仅攸关经济策略,更是该国战略安全的核心。特朗普强势回归白宫不久后,便透过毫不掩饰的声称想要拿下“格陵兰”,以及施压乌克兰稀土交易的举措等等,表达争夺这项资源的野心。



图像来源,BBC / JONATHAN JOSEPHS,稀土要“商业化分离”就是要在大规模工业生产里,把矿石中17种性质几乎相近的稀土元素,一个一个分出来,而且纯度要高到99.9%以上。

特朗普在与习近平碰面前夕的亚洲各国访问时,更彰显他希望与各国一同建设稀土产业链的欲望。特朗普近日的亚洲行,与澳洲及日本签署合作协议,均试图打破北京目前对稀土供应的牢牢掌握。合作不仅限于双边,还扩及多边框架。

譬如,10月20日,特朗普与澳洲总理安东尼·阿尔巴尼斯(Anthony Albanese)在白宫签署了关键矿物框架协议,双方各投资10亿美元,用于扩大稀土开采与加工,日本作为美国的重要盟友,也迅速加入这场合作行列。高市内阁宣布除了同澳洲共同投资稀土矿的开发,新任首相高市早苗与特朗普的会晤,双方不仅讨论防卫合作,还强调稀土供应链的多元化。在此之前,特朗普还同马来西亚签订了一个重要的稀土加工协议,强化联盟并推动加工设施投资。

此外,欧盟亦注入公帑,欧盟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日前表示欧盟将透过“关键原材料法案”(Critical Raw Materials Act)与美国合作,建立联合开采基金,目标在2030年前将中国稀土依赖度从80%降至50%。

在美国国内,特朗普透过进出口银行拨款2亿美元贷款予稀土开发商“RE合金”(REAlloys)公司,加速内华达州的本土精炼厂建设,同时与日本建立框架,共同开发开采与加工供应链。

这些努力虽面临时程长、成本高的挑战,但标志着美国从被动依赖转向主动“弯道超车”的野心,旨在建构独立于中国的全球供应网络。美国智库战略暨国际研究中心(CSIS)今年发表的报告剖析称,美国稀土自给率希望在2030年,从15%提升至60%。


今年5月,澳洲莱纳斯公司位于马来西亚工厂成功量产氧化镝(Dysprosium oxide),成为中国以外全球首个实现重稀土商业化分离的设施,引发全球瞩目,但目前的产量规模仍然有限。

特朗普的联盟策略扩及多国,新的西方稀土产业链被媒体称为“稀土北约”,旨在对抗中国在稀土的霸权地位。

但是,尽管特朗普强调这是针对中国垄断的“经济独立宣言”,但外界仍然质疑“稀土北约”是否能够完善搭建起来,是否足以与中国抗衡。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章乐汉教授向BBC中文解释,加工和精炼仍是最大的瓶颈。他强调,“这些步骤极难克服,原因是它们需要大量制程专业知识和设备(以及规模),这是全球许多国家都缺乏的技术”。

台湾高雄科技大学海洋环境工程系廖柏霖助理教授同样强调,稀土要“商业化分离”就是要在大规模工业生产里,把矿石中17种化学性质几乎一样的稀土元素,一个一个分出来,而且纯度要高到99.9%以上。他告诉BBC说,“这不是用几个实验室设备就能做的事,要靠上百级的溶剂萃取塔、极严格的制程控制,才能稳定生产。”

廖教授还举例,商业化分离之后还有第二关“金属量产”,便是如何把那些分离出来的氧化物还原成金属或合金(例如:钕、镨及镝等),用来做永久磁体或其他高阶材料。这部分要用到像“熔盐电解”这种高技术程序,还要顾及能耗、杂质控制及回收率等参数,难度非常高。

成功大学李政翰则向记者表示,若以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报告所示,事实上中国以外不少国家也有相当丰富的稀土蕴藏量,故若要进行稀土资源的开采,可尝试与其他国家建立多元化的稀土供应来源,以透过国际合作降低供应风险。但李教授也向BBC强调,问题仍存在于技术与设备供应上,因为目前大多成熟的稀土提炼、分离与纯化制程仍被中国把持,故即使有稀土资源,可能仍就不得其门而入。

彭博社称,中国拥有稀土加工的先进技术,而且正竭力保护这些技术不会外流。美国需要在稀土技术上找到变通之法,“就像中国一直在做的”。并称其中一点包含投资技术及移民人才,而非一股脑地防堵移民。

此外,替代材料的研究与应用,也被认爲可以降低对特别稀土元素的依赖。李教授举例,譬如各国也正在竭力发展无稀土或低稀土含量的磁性材料,主要开发产品是不含稀土高性能永磁材料(主要以锰为主),这是极具潜力的“无稀土永磁材料”。又或者,透过资源循环的方式,从钕铁硼磁铁、废弃萤光灯管、LED灯与石油炼制工业的催化剂中循环回收钕、镝、钐、钇、铕、铈、镧等稀土元素。

不过,李政翰向BBC中文补充称,虽然这些废弃物皆可透过提炼冶金中的技术,回收及循环使用其中的稀土资源,但可能会面临纯度不足与成本较高的窘境,“但对于没有稀土资源的部分国家来说,若可以在技术创新、国际合作等政策支持下仍有机会在这场资源战争中找到突破口。”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稀土”并非因为其稀少性而称,主因是这些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相当分散,故很少有稀土元素富集到容许商业开采的程度。

最后,更棘手的问题是环境成本。专家称,各国在未妥善处理污染管控之前,往往不会贸然开挖稀土,因为此产业耗费庞大的环境成本。对此,章乐汉教授向BBC中文解释,美国需要对稀土供应链的这些环节进行巨额投资,但一些环节最好是在美国以外的国家,让其他产业链的国家能一起承担可接受的环境成本。

章乐汉还强调,另一巨大的缺失环节是这些材料的“终端市场需求”。他认为美国国防用途相较于电池和电动车的庞大市场,仅是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美国其实更需要强健的电动车产业,才能吸引这些材料的投资。他认为,特朗普政府似乎不理解这种关联性,对美国电动车产业极度不友善,直接阻碍了实现强健国防供应链的努力。

“必要震撼”

中国和西方在稀土大战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区域政治博弈,宛如半导体晶片战的翻版,稀土作为半导体与高科技电讯产品的重要基石,折射出美中大国的激烈竞逐。美国智库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报告指出,这场竞争是高科技优势的角力。这是因为,如果稀土是用来制造晶片磁头或5G天线,中国的垄断似乎等同于晶片禁令的“软刀子”。

如同美国向华为祭出晶片禁令,北京的稀土出口管制威胁苹果与台积电,这是中南海对西方的“严正警告”。举例来说,欧盟当下对中国重稀土的依赖达95%,若美中贸易战在稀土战上打成“焦土战”,德国经济核心的汽车业将面临瘫痪。

但是,《纽约时报》报导也表示,与特朗普会面后,北京决定暂缓10月的管制措施,可能是意识到中国低估了该措施对西方产业基础的冲击力度,亦可能挫伤中国希望作为全球经济“可靠供应方”的声誉。

分析美中稀土战的未来走向,“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研究员陈凯欣(Kyle Chan)博士向BBC中文强调,美国与全球盟友合作潜在的挑战在于信任与稳定性,因为当这些国家同时面临美国关税冲击及政策不确定时,建立稀土联盟将更为艰难,过去美国在关键矿产联盟上的努力仅止于初步讨论,尚未见显着进展。

廖柏霖教授则向记者强调,现在全世界要“摆脱特定国家稀土依赖”,最难的其实不是分离或冶炼技术,而是“磁体制造”跟“客户认证”。他指出,目前全球大约90%的稀土磁体都还是在中国制造。“即使你能分离出稀土、提炼出金属,如果没有成熟的磁体制造技术与下游客户信任体系,供应链还是无法独立。”

《纽约时报》纪思道(Nicholas Kristof)批评美国已经逐渐在这场贸易战中输给中国,稀土便是关键。他表示特朗普业已迫使北京将稀土武器化,但美国无力招架中国的反制,无法快速找到替代来源。他批评,无论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总统,这些年来都应更努力地发展稀土矿山和精链厂。但他又说,加拿大大型矿业公司力量金属矿产首席执行官特里·林奇表示,西方即便如此全力以赴,也可能需要五到七年才能见效。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2011年中国开始把稀土资源的重要性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加强对稀土产业的控制,促进企业整合和产业集中。2023年,中国生产70千吨精炼稀土,占全球90%以上加工产能。

因此,与中国竞逐,各国要建立完整的供应链——除了要投资冶炼技术,也得同时发展磁体制造、回收再生、以及新型低稀土或无稀土材料。廖柏霖教授向BBC中文举例说,日本的日立(Hitachi)、美国的稀土磁铁制造商“诺维昂磁业”(Noveon)都在研究低镝磁体与回收技术,这些如果能商业化,就可能改变整个局势。而稀土回收绝非短期的“一次性竞争赛局”,而是一场长期的“重复协调赛局”。

他表示:“最终胜出的不是拥有单次技术优势者,而是能在多轮互动中建立稳定合作均衡与演化优势的行动者。只有把产业链、政策、环保与市场整合起来的国家,才有机会在下一个十年抢到主导权”。

长期研究美中科技战的布鲁金斯学会陈凯欣博士也向记者强调,说到底,中国的行动已将潜在风险转化为全球供应链的真正问题。陈凯欣认爲,中国对美国祭出的稀土管制措施,所带来的震撼和警示,或许对美国来讲是“必要的”。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延伸阅读 更多...
    川普曝川习会"奇景":从没见过有人这么害怕… 川普官员小心!极右网红卢默采访权 五角大楼批了
    特朗普谈特习会: 中国官员坐姿端正 不敢回答问话 川普重拳!美墨13条航线消失倒数 运输部长曝另1隐忧
    川普小考连败归咎政府停摆:不能让"神风特攻队"上台 美中稀土大战 川普亿万女铁粉赚的盆满钵满
    输不起!民主党大获全胜后 川普呼吁改变投票制度 民主党大胜!川普重返白宫首次地方选举三连败
    BBC爆"移花接木"!恶意剪辑拼接川普演说 切尼的政治遗产 特朗普学到最多的是扩大总统权力
     推荐:

    意见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