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恐的中小学生 正成为孤独的一代 交不到朋友了

“你终于醒了,现在是2008年一个普通的午后……”
伴随着平静悠长的钢琴曲,蝉鸣像白噪音一样在耳边催眠。泛黄的电扇吱呀转动,木头柜子散发出阵阵樟脑丸味,电视上正播放着《虹猫蓝兔七侠传》,《西游记》重播到精彩的三打白骨精。镂空的楼面、透亮的蓝色玻璃、阳光洒满小区花园的小路,带有独特儿时记忆的元素,共同构成了人们追忆童年的“中式梦核”。
除了标志性的建筑和装修,现在已经是办公室牛马(比如我)的回忆中,还少不了一起玩画片贴纸悠悠球的“狐朋狗友”:小学时和乌泱泱一群玩伴疯跑“抓人”的日子、中学时约着同学在校门口喝奶茶的日子,或是放学后东拉西扯吐槽语文老师的小蜜蜂声音太大刺啦响,和大家勾肩搭背谈天说地的日子,都是社交的启蒙。
这些最平常不过的日常,在当下或许已经悄然改变了。社交平台上,年轻父母发帖说自己孩子找不到玩伴,提问小区的小孩都去哪了?也不乏中学生流露交不到朋友的心声。
更让人惊讶的是,这并不是个例。清华大学智能幸福实验室的追踪显示,“社交无能力”,越来越成为中小学生的现状[1]。孤独,似乎是当下一个群体的感受。
中小学生真的交不到朋友了吗?他们的友谊模式,已经变成什么样了?
孤独感,入侵中小学生
美剧《风骚律师》里,从底层挣扎打拼,用尽全力希望获得认可的主角吉米背靠灰色调的墙壁点燃一支烟,光影从他的身体切过,留下冷冽沉重的调子;范伟在《漫长的季节》中饰演失去至亲的中年男人王响,他独自斟酒吃饭,昏黄的灯光映照出头发的一片花白。
成年人的世界里,责任、理想、不甘、现实交织融合,意外频频发生,矛盾接踵而至,让孤独成为常态。人们似乎也在“长大”中逐渐习惯了独自面对生活的种种不如意。但这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和精神上的空虚[2],近些年来已经越来越表现出低龄化的趋势。
经合组织(OECD)发布的研究报告《生活状况如何?》指出,2018-2022年间,16-24岁人群的孤独感增幅最大[3]。大众印象中被视作天真单纯、无忧无虑的代表,通常被认为不太容易感到孤独,缺乏社交联系可能性较小的青年群体,反倒出现最显着的退化,对人际的不满情绪日益增加[3]。

记忆中的中小学生日常本该是在户外成群结队、无拘无束地玩耍;可如今,社交问题却让不少孩子缺少了这份面对面的松弛感 / 图虫创意
事实上早在2018年,孤独感的上升在学生群体中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以15岁为节点分析,经合组织国家中有15%的学生在学校感受到“强烈”的孤独[4],国际评估项目也曾收集75个国家超过50万名学生的数据,感到孤独的比例更高(17.9%)[5]。从2003年算起,15年间经合组织国家报告的学生孤独感平均上升8%-15%不等[4]。无人支持的感受,甚至还蔓延到了小学生群体中[2]。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 分享: |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 延伸阅读 | 
 推荐:
 
 社恐的中小学生 正成为孤独的一代 交不到朋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