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以来,艺术家眼里的中国是怎样的?
据皮力透露,本系列展览的第二篇章“保持在线:全球供应”将展出来自深圳的行为艺术家李燎的作品。2012年,李燎通过深圳富士康的招工面试,在流水线上工作了45天,并用工作报酬购买了一台iPad mini,创作了行为作品《消费》。观众将看到,艺术家展示了他在富士康工作期间使用的工服、工牌、上岗证、劳动合同和购买的iPad mini。通过这种近似田野调查的方式介入生产现场,李燎不仅以身体实践揭示了全球消费链条背后隐蔽的劳动过程,也在艺术与现实之间打开了一道缝隙。《消费》将看似遥远的生产环节具体化、可感知化,引发人们对消费社会中利益分配等问题的思考。“
“艺术的去中心化特性已经和区块链一样”
南方周末:为何选择这70位/组艺术家的作品参展?他们如何代表2008年以后的中国当代艺术?
皮力:一个展览无法展示所有的艺术家,这70位/组艺术家在我们设定的两个题目里,探讨了很多很有意思的话题。展览中有一部分是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回顾,展示了一些历史性的重要作品,包括70后艺术家孙原和彭禹、谈论移民问题的60后艺术家陈界仁。
除了他们以外,我们比较集中呈现的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80后和90后艺术家,这一代艺术家其实目前还没有被完整地介绍过。他们大概从1990年代末开始接受大学教育,很多人在2000年后去国外留学然后回来。这一代艺术家和前几代艺术家的最大区别是,他们和海外艺术界几乎没有信息差,从小就是全球化的一部分。
这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全球化强调资本、信息、人力、金钱和产品的快速流动,之所以能快速流动是因为没有负担、没有重力——越是标准的、通行的东西,流动得越快。商品如此,艺术亦然,大家都看得懂的艺术流动得特别快,这就会导致艺术变得越来越全球化的同时,失去重力感,你会发现每个双年展上看到的东西几乎是一模一样的。
这个展览我们讨论的是重力,我们想展示这一批艺术家在过去十多年的全球化潮流里,通过他们的个人生活、记忆和对在地性的理解产生了一种重力感,这种重力感让他们的艺术扎根在中国这片土地上。
我经常开玩笑说,这个展览可能是最后一次以“中国”为题的当代艺术展。全球化的一代更多地是“男艺术家”“女艺术家”“做录像的艺术家”,他们最后才会考虑自己是比如“华人艺术家”。因为以前当我们的文化没有强调多元性的时候,我首先是一个中国艺术家;但现在这个身份序列可能反过来了,艺术家都在从更微观的身份去界定自己。
你会发现,这帮小孩身上的文化身份、艺术语言很混合(hybrid),你很难界定他们是不是一个典型的中国艺术家。这和老一代艺术家很不一样,他们会强调“我是一个中国人”,所以徐冰要用汉字来标榜自己的身份。这代艺术家完全没有这个负担。所以这个展览我们想通过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这批艺术家,探讨全球化的交流环境下,艺术究竟发生了哪些样貌上、方法上和语言上的变化。
南方周末:请向我们的读者介绍几件“保持在线:云中游荡”中最值得关注的作品。
皮力:第一件作品是孙原和彭禹的《难自禁》,这是古根海姆美术馆为2017年的那次展览委约的作品。艺术家组合做了一个巨大的机械手,放置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地面上全是红色颜料,这个机械手像一个扫地机器人一样,不断地把流散四处的颜料扫回来,所以是“情难自禁”。
这件作品曾于2019年在威尼斯双年展展出过。我们这次把它放到展览里,不说它的体量,这也是一件可以看特别久的作品。我觉得这件作品涉及自主和控制之间的关系:这个机器人像发了病一样,要把到处蔓延的红色颜料扫回来,在很大程度上,它是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心理状态的一种呈现。
另外一件作品是陆明龙的影像装置《无人驾驶者》。陆明龙是一个马来西亚华人,在柏林长大,现在在伦敦工作。他从来没有去过北京,但一系列作品都以北京为主题,谈论自动驾驶等话题。在这件作品中,他谈论的是一辆自动驾驶汽车被指控杀死了自家公司的CEO,法庭为此开庭,法官是人工智能,被告是汽车,证人是训练汽车的“治疗师”和现场的摄像机。没有一个真人,一群机器在审问机器到底是有意杀人还是过失杀人。艺术家试图探讨的是:当机器人获得了与人同样的情感,犯下与人同样的错误,我们要如何面对?
这是本次展览中两件我认为是亮点的作品。当我们谈论互联网技术的时候,我们也在展望明天的我们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孙原和彭禹的那件作品是本次展览的结尾,也是在为下一个展览“保持在线:全球供应”做铺垫。作为世界工厂,今天的中国,一些廉价劳动力工业已外迁到马来西亚、越南、土耳其、爱沙尼亚等国,部分产业工人的工作已经被这些机器手替代了。从这个角度来看,《难自禁》又是很有象征意义的一件作品。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艺术的去中心化特性已经和区块链一样”
南方周末:为何选择这70位/组艺术家的作品参展?他们如何代表2008年以后的中国当代艺术?
皮力:一个展览无法展示所有的艺术家,这70位/组艺术家在我们设定的两个题目里,探讨了很多很有意思的话题。展览中有一部分是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回顾,展示了一些历史性的重要作品,包括70后艺术家孙原和彭禹、谈论移民问题的60后艺术家陈界仁。
除了他们以外,我们比较集中呈现的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80后和90后艺术家,这一代艺术家其实目前还没有被完整地介绍过。他们大概从1990年代末开始接受大学教育,很多人在2000年后去国外留学然后回来。这一代艺术家和前几代艺术家的最大区别是,他们和海外艺术界几乎没有信息差,从小就是全球化的一部分。
这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全球化强调资本、信息、人力、金钱和产品的快速流动,之所以能快速流动是因为没有负担、没有重力——越是标准的、通行的东西,流动得越快。商品如此,艺术亦然,大家都看得懂的艺术流动得特别快,这就会导致艺术变得越来越全球化的同时,失去重力感,你会发现每个双年展上看到的东西几乎是一模一样的。
这个展览我们讨论的是重力,我们想展示这一批艺术家在过去十多年的全球化潮流里,通过他们的个人生活、记忆和对在地性的理解产生了一种重力感,这种重力感让他们的艺术扎根在中国这片土地上。
我经常开玩笑说,这个展览可能是最后一次以“中国”为题的当代艺术展。全球化的一代更多地是“男艺术家”“女艺术家”“做录像的艺术家”,他们最后才会考虑自己是比如“华人艺术家”。因为以前当我们的文化没有强调多元性的时候,我首先是一个中国艺术家;但现在这个身份序列可能反过来了,艺术家都在从更微观的身份去界定自己。
你会发现,这帮小孩身上的文化身份、艺术语言很混合(hybrid),你很难界定他们是不是一个典型的中国艺术家。这和老一代艺术家很不一样,他们会强调“我是一个中国人”,所以徐冰要用汉字来标榜自己的身份。这代艺术家完全没有这个负担。所以这个展览我们想通过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这批艺术家,探讨全球化的交流环境下,艺术究竟发生了哪些样貌上、方法上和语言上的变化。
南方周末:请向我们的读者介绍几件“保持在线:云中游荡”中最值得关注的作品。
皮力:第一件作品是孙原和彭禹的《难自禁》,这是古根海姆美术馆为2017年的那次展览委约的作品。艺术家组合做了一个巨大的机械手,放置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地面上全是红色颜料,这个机械手像一个扫地机器人一样,不断地把流散四处的颜料扫回来,所以是“情难自禁”。
这件作品曾于2019年在威尼斯双年展展出过。我们这次把它放到展览里,不说它的体量,这也是一件可以看特别久的作品。我觉得这件作品涉及自主和控制之间的关系:这个机器人像发了病一样,要把到处蔓延的红色颜料扫回来,在很大程度上,它是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心理状态的一种呈现。
另外一件作品是陆明龙的影像装置《无人驾驶者》。陆明龙是一个马来西亚华人,在柏林长大,现在在伦敦工作。他从来没有去过北京,但一系列作品都以北京为主题,谈论自动驾驶等话题。在这件作品中,他谈论的是一辆自动驾驶汽车被指控杀死了自家公司的CEO,法庭为此开庭,法官是人工智能,被告是汽车,证人是训练汽车的“治疗师”和现场的摄像机。没有一个真人,一群机器在审问机器到底是有意杀人还是过失杀人。艺术家试图探讨的是:当机器人获得了与人同样的情感,犯下与人同样的错误,我们要如何面对?
这是本次展览中两件我认为是亮点的作品。当我们谈论互联网技术的时候,我们也在展望明天的我们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孙原和彭禹的那件作品是本次展览的结尾,也是在为下一个展览“保持在线:全球供应”做铺垫。作为世界工厂,今天的中国,一些廉价劳动力工业已外迁到马来西亚、越南、土耳其、爱沙尼亚等国,部分产业工人的工作已经被这些机器手替代了。从这个角度来看,《难自禁》又是很有象征意义的一件作品。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 分享: |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 延伸阅读 |
推荐:
2008年以来,艺术家眼里的中国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