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以来,艺术家眼里的中国是怎样的?

在艺术作品《欢迎到西京:西京奥运》中,马拉松比赛的比拼内容从长跑变成睡觉。南方周末记者 刘悠翔 摄
陈劭雄,北京人;小泽江,东京人;金泓锡,首尔人。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行的十六天里,这三位来自东亚三国的艺术家组成了“西京人”小组,举办了他们自己的“西京奥运”:用香烟作为火炬接力,圣火仪式变成了一场BBQ聚餐;以毛笔为剑,在击剑比赛中挠对方痒痒;拳击比赛是三人轮流给其中一人按摩;在足球比赛中踢西瓜……
在香港大馆当代美术馆(下称大馆)看《欢迎到西京:西京奥运》,令人感慨:影片画质虽然蒙上了一层岁月的滤镜,但它依然将人们带回热望“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2008年。同样在那一年,巴拉克·奥巴马带着“是的,我们可以”(Yes We Can)的口号当选为美国历史上首位黑人总统。创造历史的喜悦仍未消散,他就要面对金融危机的巨大挑战,其余波延宕至今。
无论东西,2008年都是许多人心中一个特殊的年份。对中国人而言,它意味着全球化开始变得清晰可见,社会公众的生命经验、梦想期冀、野心与欲望、焦虑与恐惧,与同处地球村的其他人日益接近。
艺术家是如何捕捉2008年至今的时代观念变化的?大馆正在举行的大型展览“保持在线:2008年后的艺术与中国”给出了一个答案。该系列展览由大馆艺术主管皮力博士、资深策展人郭瑛策划,呈现探索21世纪中国及全球社会现实变迁的70位/组艺术家的作品。展览分为两期,分别为“保持在线:云中游荡”(2005年9月26日-2026年1月4日)和“保持在线:全球供应”(2026年2月27日-5月31日),从数码技术和劳动这两条线索出发,回顾当代艺术界过去十多年里的诸多重要实践。
目前正在展出的“保持在线:云中游荡”反映了互联网、社交媒体平台和数字科技如何无孔不入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展览设有八个主题单元,展出约50件作品,探讨的话题包括信息茧房、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系统、数码技术应用对人类劳动本质的影响等。

香港大馆当代美术馆与对面建筑的外墙(仰拍)。南方周末记者 刘悠翔 摄
理解21世纪的第一个1/4
策划本次展览时,皮力有一种感慨,2008年见证了全球化的高潮,在那之后的一系列重大事件——美国雷曼兄弟爆雷、“占领华尔街”运动、”“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以及法国的“黄马甲”运动等——则一步步揭示了新自由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负面效应和由此导致的逆全球化潮流兴起。
21世纪以来,中国受益于全球化快速崛起,在世界舞台上占据越来越中心的位置。在2025年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波士顿大学教授里亚·格林菲尔德(Liah Greenfeld)表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中国进入全球视野的标志性事件。“在此之前,中国长期处于西方的关注范围之外,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各自独立发展,但中国的崛起开始迫使西方将自己视为几个可能世界中的一个,而不是天然之存在、历史之必然。”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 分享: |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 延伸阅读 |
推荐:
2008年以来,艺术家眼里的中国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