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智化不能被理解,揭示了一个底层机制
但我更愿意得出这样的判断,正如我多年前在一篇文章中所写的那样:在近代中国历史上,集体情感往往替代哈贝马斯所谓现代西方市民社会的理性,成为驱动全社会参与公共话题的最大力量。

简而言之,首先要有同情,才有公共讨论。情绪才是一个社会的起点。反过来,当一个残疾人不能被同情的时候,公共话题根本无法展开。于是,那些国家层面的无障碍制度,在实际中,得不到充分地支持。
中国最着名、最热议的残疾人话题,导盲犬,推动的力量,仍然是对狗的喜爱,而非对盲人的同情。受益者,也是那些能够领取20万一条的导盲犬,然后做视频的盲人,而非更广大的普通盲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最热议的盲人话题,本质上是对盲人的冷漠。
从这一点上看,不能得到共情的,不仅是郑智化,还有更多的弱势群体。
同样的,当农村老人不能被同情的时候,农村老人退休金话题,虽然经济学家等精英一直在推动,但在社会层面,老百姓是非常冷漠的,包括那些农民自己。

中国社会普遍缺乏对弱势者的同情。当有人说出,还有6亿中国人,月收入在1000元左右时,中国社会居然震惊了。6亿,一小半的中国人,居然在社会认知中消失了。因为没有同情,他们的状况,无法被传播。
6亿人的生存境况都得不到同理心,不能被看到,就不难理解,郑智化所要求的尊严,为什么不被理解?
还可以观察到更极端的例子。成年人朝九晚五,加班就会大喊被剥削,但父母看着孩子,早6晚10,却很难激发同理心,而是用一个宏大的“学习”概念,将之视为正常,家长们甚至抵制国家层面的减负。
实际上学习从不神圣,无非是为工作做准备。既然成年人的工作都要朝九晚五,未成年人哪里需要朝六晚十呢?然而,未成年人负担这个问题证明了,在这个人类最充满同理心的亲子关系中,中国社会是缺乏同情的。因为没有同情,就没有强大的公共讨论推动,高层的减负政策,反而难以落实,戴眼镜的小孩子越来越多。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简而言之,首先要有同情,才有公共讨论。情绪才是一个社会的起点。反过来,当一个残疾人不能被同情的时候,公共话题根本无法展开。于是,那些国家层面的无障碍制度,在实际中,得不到充分地支持。
中国最着名、最热议的残疾人话题,导盲犬,推动的力量,仍然是对狗的喜爱,而非对盲人的同情。受益者,也是那些能够领取20万一条的导盲犬,然后做视频的盲人,而非更广大的普通盲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最热议的盲人话题,本质上是对盲人的冷漠。
从这一点上看,不能得到共情的,不仅是郑智化,还有更多的弱势群体。
同样的,当农村老人不能被同情的时候,农村老人退休金话题,虽然经济学家等精英一直在推动,但在社会层面,老百姓是非常冷漠的,包括那些农民自己。

中国社会普遍缺乏对弱势者的同情。当有人说出,还有6亿中国人,月收入在1000元左右时,中国社会居然震惊了。6亿,一小半的中国人,居然在社会认知中消失了。因为没有同情,他们的状况,无法被传播。
6亿人的生存境况都得不到同理心,不能被看到,就不难理解,郑智化所要求的尊严,为什么不被理解?
还可以观察到更极端的例子。成年人朝九晚五,加班就会大喊被剥削,但父母看着孩子,早6晚10,却很难激发同理心,而是用一个宏大的“学习”概念,将之视为正常,家长们甚至抵制国家层面的减负。
实际上学习从不神圣,无非是为工作做准备。既然成年人的工作都要朝九晚五,未成年人哪里需要朝六晚十呢?然而,未成年人负担这个问题证明了,在这个人类最充满同理心的亲子关系中,中国社会是缺乏同情的。因为没有同情,就没有强大的公共讨论推动,高层的减负政策,反而难以落实,戴眼镜的小孩子越来越多。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 分享: |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 延伸阅读 |
推荐:
郑智化不能被理解,揭示了一个底层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