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荣耀》:不忍看完的魅力从何而来
正反两派呈现出人性的两极
“战壕真实派”不仅将“英雄”还原为“人”,也努力从“人”的角度看“敌人”:在《沉默的荣耀》中,吴石的主要敌手是谷正文,他是名校毕业生,足智多谋,却心无敬畏。
谷正文不相信任何人,他晚年着书,挖苦蒋介石为人犹豫、判断力差,常连续几个小时说废话,蒋经国不懂历史,从没搞清唐宋的先后顺序。可在剧中,他对蒋氏父子毕恭毕敬,其实他致敬的不是具体的人,而是权力——他一生追求的东西。
谷正文主动放弃理想、信仰、尊严与爱,不反思、不追问,通过缩小并窒息理想,来提升自己的耐力和韧劲。在剧中,吴石曾抓住谷正文的破绽,使其被贬到边缘部门,可谷正文仍能死缠着吴石。在谷正文身上,呈现出可怕的黑暗力量——精致的利己主义。他来到人间,似乎只为践行“自私”二字。
人格黑化、丧失自我,谷正文越努力,就越可恶。现实中的谷正文被人称为“活阎王”,与家人关系极差。他自以为阅尽人世沧桑,却至死也没明白,吴石等人为什么甘愿牺牲,他们的勇气又从何而来。
在剧中,聂曦、朱枫等人用自我牺牲来替吴石洗清嫌疑,但吴石还是践行了“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的誓言,选择和同伴们一起牺牲。谷正文永远也无法理解吴石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谷正文虽有小聪明,却无大智慧。他的生命被困在“小我”之中,必然的死亡成了无法超越的悲剧,他永远无法回答“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的苏格拉底之问。不知海洋的人,永远不会去寻找海洋,也永远无法将自己融入其中。没有天堂梦,必然造地狱。
在《沉默的荣耀》中,有无数拥有大智的人,他们是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也是跳海的交通员、至死不透露机密的发报员,以及更多没留下姓名的英雄……
唯有“真实”才能拯救心灵
通过谷正文,《沉默的荣耀》呈现出生命的两极:一边极度光明,一边极度黑暗。而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呈现英雄失败,其意义何在?这体现了“战壕真实派”对真实的理解:再“合理”、再“曲折”的故事,也比不上真实。“合理”“曲折”是在办公室中用逻辑制造出来的,真实才是生命中的际遇。真实与故事的分水岭在于:有精神高度,才叫“真实”。真实不只是布景、道具、服装、表演,它最终与“我为什么活着”“我如何度过今生”“我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等紧密相连,不回到这些根本问题,就非“真实”。
故事与观众是“我和他”的关系,观众会审视故事、批判故事,因为它是没有生命的人造物,是“他者”,融入故事、信以为真,堪称“理性之耻”;“真实”则是“我和你”的关系,彼此互融,“真实”可以丰富情感、提升智慧,“真实”本身包含着无比的复杂性和生动性。这就是为什么《沉默的荣耀》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却依然被它感动。
在故事略显“泛滥”的时代,“真实”正成为稀缺品。越来越多的人把故事的刺激性,误当作批判优劣的标准,殊不知,刺激是一条“不归路”,一次之后,读者与观众将追寻更为刺激的下一次。而频繁刺激的结果是,我们将丧失敏感,特别是道德敏感度。唯有“真实”,才能拯救某种心灵危机。
我们都生活在高度重视工具理性的现代社会中,被“有用才能生存”“想好自己的能力可以匹配哪种社会需要”所规训,在“做一个好人”和“做一个有用的人”之间,我们往往选择了后者,但这样是否会有导向精致利己主义的可能呢?《沉默的荣耀》如一剂良药,每个曾为它流泪的观众都证明了,无论世界怎样变化,人类心中对崇高的向往恒在。
在豆瓣上,一位网友这样写道:“拜托,请多拍这样的好剧。”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战壕真实派”不仅将“英雄”还原为“人”,也努力从“人”的角度看“敌人”:在《沉默的荣耀》中,吴石的主要敌手是谷正文,他是名校毕业生,足智多谋,却心无敬畏。
谷正文不相信任何人,他晚年着书,挖苦蒋介石为人犹豫、判断力差,常连续几个小时说废话,蒋经国不懂历史,从没搞清唐宋的先后顺序。可在剧中,他对蒋氏父子毕恭毕敬,其实他致敬的不是具体的人,而是权力——他一生追求的东西。
谷正文主动放弃理想、信仰、尊严与爱,不反思、不追问,通过缩小并窒息理想,来提升自己的耐力和韧劲。在剧中,吴石曾抓住谷正文的破绽,使其被贬到边缘部门,可谷正文仍能死缠着吴石。在谷正文身上,呈现出可怕的黑暗力量——精致的利己主义。他来到人间,似乎只为践行“自私”二字。
人格黑化、丧失自我,谷正文越努力,就越可恶。现实中的谷正文被人称为“活阎王”,与家人关系极差。他自以为阅尽人世沧桑,却至死也没明白,吴石等人为什么甘愿牺牲,他们的勇气又从何而来。
在剧中,聂曦、朱枫等人用自我牺牲来替吴石洗清嫌疑,但吴石还是践行了“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的誓言,选择和同伴们一起牺牲。谷正文永远也无法理解吴石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谷正文虽有小聪明,却无大智慧。他的生命被困在“小我”之中,必然的死亡成了无法超越的悲剧,他永远无法回答“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的苏格拉底之问。不知海洋的人,永远不会去寻找海洋,也永远无法将自己融入其中。没有天堂梦,必然造地狱。
在《沉默的荣耀》中,有无数拥有大智的人,他们是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也是跳海的交通员、至死不透露机密的发报员,以及更多没留下姓名的英雄……
唯有“真实”才能拯救心灵
通过谷正文,《沉默的荣耀》呈现出生命的两极:一边极度光明,一边极度黑暗。而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呈现英雄失败,其意义何在?这体现了“战壕真实派”对真实的理解:再“合理”、再“曲折”的故事,也比不上真实。“合理”“曲折”是在办公室中用逻辑制造出来的,真实才是生命中的际遇。真实与故事的分水岭在于:有精神高度,才叫“真实”。真实不只是布景、道具、服装、表演,它最终与“我为什么活着”“我如何度过今生”“我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等紧密相连,不回到这些根本问题,就非“真实”。
故事与观众是“我和他”的关系,观众会审视故事、批判故事,因为它是没有生命的人造物,是“他者”,融入故事、信以为真,堪称“理性之耻”;“真实”则是“我和你”的关系,彼此互融,“真实”可以丰富情感、提升智慧,“真实”本身包含着无比的复杂性和生动性。这就是为什么《沉默的荣耀》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却依然被它感动。
在故事略显“泛滥”的时代,“真实”正成为稀缺品。越来越多的人把故事的刺激性,误当作批判优劣的标准,殊不知,刺激是一条“不归路”,一次之后,读者与观众将追寻更为刺激的下一次。而频繁刺激的结果是,我们将丧失敏感,特别是道德敏感度。唯有“真实”,才能拯救某种心灵危机。
我们都生活在高度重视工具理性的现代社会中,被“有用才能生存”“想好自己的能力可以匹配哪种社会需要”所规训,在“做一个好人”和“做一个有用的人”之间,我们往往选择了后者,但这样是否会有导向精致利己主义的可能呢?《沉默的荣耀》如一剂良药,每个曾为它流泪的观众都证明了,无论世界怎样变化,人类心中对崇高的向往恒在。
在豆瓣上,一位网友这样写道:“拜托,请多拍这样的好剧。”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 分享: |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 延伸阅读 |
推荐:
《沉默的荣耀》:不忍看完的魅力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