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真的是中国卡美国西方脖子的"核选项"吗?

近期,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对稀土出口实施“穿透式管控”新规。虽然中国官方很快表示,此类政策新动向并无将稀土资源“武器化”的意图。但是,美国政府迅速以贸易战式反应回应——包括将对华部分稀土及相关制品加徵关税至100%、并扩大对半导体设计软件与飞机发动机的出口限制。客观看,这一轮“稀土新战”,其实际意义早已经不局限于贸易领域之内的对抗。不过,就部分国际—国内评论而言,主要关注点还是集中在稀土本身之内,认为这一轮政策攻防不仅在国际层面重新点燃了资源安全的博弈对抗,也在引发了关于“中国是否仍握有稀土王牌”的热烈辩论。
然而,从辩论的内容来看,部分评论对美西方稀土产业链的发展态势认知恐并未充分跟上形势变化。相关分析人士指出,事实上,过去五年间,发达国家在稀土领域的产业布局、政府扶持与技术能力,已发生深刻变化。严格来说,他们早已开始并部分完成了稀土供应链“去中国化”的关键准备。
首先,美国稀土独立计划长期无果的掣肘因素正在被逐步克服。
长期以来,国内评论普遍认为,美国虽有稀土矿,却无精炼能力。事实是,美国早在上世纪末曾是稀土领域的主导者。加利福尼亚州的Mountain Pass矿在1990年代一度是全球稀土金属的最大供应者。但随着中国以集中化产业政策和价格优势重塑全球格局,美国稀土产业链“逐渐瓦解”。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中国稀土产业的逐步崛起,中国近年来已控制全球95%以上的稀土精炼能力。

MP Materials在美国加州Mountain Pass的稀土矿场。(Reuters)
2010年中国与日本的外交摩擦导致稀土出口中断,美国再次意识到“精炼环节”才是战略咽喉。自那时起,美国国会相继提出《稀土和关键材料振兴法案》《国家安全稀土制造法案》等,但由于缺乏行政推动和财政支撑,法案多停留在纸面。
转折出现在2020年。川普政府首次依据《国防生产法》为稀土供应链拨款2.5亿美元,资助MP Materials、Lynas USA和E-VAC Magnetics等企业,推动国内精炼设施建设。到2024年,美国对中国稀土进口依赖度和对华稀土出口均出现了两位数以上的降幅,其自有精炼产能明显提升应是主要原因。
这种变化的直接体现,是MP Materials停止对中国出口稀土矿。2025年4月,MP宣布中止对中国的稀土精矿销售,结束二十多年来的贸易合作关联。该公司此前70%以上的收入来自出口至中国精炼的合同。此举标志着美国稀土产业“再工业化”从政策宣示转为实质行动。美国防部早已与MP签订长期采购合同,苹果和福特也随后达成投资与预付货款协议。MP2025年一季度财报显示,其稀土精矿的本土精炼能力大幅提升。
其次,国家力量重塑稀土供应链是对中国价格优势的真正冲击。过去十年,中国稀土产业通过价格杠杆实现寡头垄断。国有企业凭藉政策贷款与规模优势,使竞争者难以进入。西方在经历多次“稀土冲击”后,开始摒弃传统的自由市场逻辑,转而采用国家主导、长期合同叠加价格托底的工业扶持政策。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 分享: |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 延伸阅读 |
推荐:
稀土真的是中国卡美国西方脖子的"核选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