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 2006年李政道公開駁斥楊振寧,楊父道歉成絕唱

1957 年 12 月 10 日,瑞典斯德哥爾摩音樂廳掌聲雷動。31 歲的李政道和 35 歲的楊振寧並肩站在諾貝爾領獎台上,成為史上首獲諾獎的華人科學家。當主持人示意贰人上台領獎時,楊振寧突然側身對李政道說:“按年齡排序吧,我比你大肆歲。”


這句看似平常的話,像根細針戳破了兩人合作的假象。李政道當場皺眉 —— 此前他們合作的第贰篇論文,就因署名順序鬧過不快。首篇論文《凝聚理論》由李政道主導完成,楊振寧以 “年長肆歲” 要求署名在前,李政道礙於情面妥協;可第贰篇論文他據理力爭奪回署名權,本以為這事早翻篇了。

那天,兩人最終還是按年齡順序上台,但下台後再沒並肩合影。

誰也沒料到,這枚象征榮耀的獎章,竟成了決裂的開端。此時遠在上海的楊武之,正對著報紙上兒子的照片反復摩挲,這位培養過華羅庚、陳省身的數學泰斗,還不知道自己畢生最驕傲的兒子,已在榮譽面前失了分寸。

矛盾真正引爆在 1962 年的紐約。《紐約客》雜志要寫壹篇關於華人科學家的特稿,記者習慣性地用 “李和楊” 稱呼贰人,畢竟當時學界更認可李政道在 “宇稱不守恒” 理論中的牽頭作用。可楊振寧看到初稿後勃然大怒,直接找到雜志社:“必須改成‘楊和李’,還要加注釋說明‘因年長肆歲’。”





消息傳到李政道耳中,這位在芝加哥大學接受西式教育的科學家徹底炸了。他沖到楊振寧的辦公室拍了桌子:“科學界講的是貢獻大小,不是論資排輩!你見過愛因斯坦跟人比年齡嗎?” 楊振寧寸步不讓,堅稱 “長幼有序是規矩”。這場爭吵持續了整整叁個小時,最後李政道摔門而出:“從此咱們橋歸橋,路歸路!”

這壹別,就是六拾年。此後兩人在美國物理界刻意避開彼此,同場會議必定坐對角線,連學術期刊都默契地不再同時出現兩人的名字。多年後有人翻出當年的通信,李政道在給朋友的信裡寫道:“那天我才明白,他要的不是署名,是‘第壹’的名分。”

1973 年的上海醫院,年過八旬的楊武之已病入膏肓。當李政道握著老人枯瘦的手問安時,楊武之突然睜開眼,死死抓住他不放,渾濁的眼淚順著皺紋往下淌:“政道,對不起…… 振寧他對不起你……”



這句話讓李政道瞬間紅了眼眶。他知道老人的難處 —— 楊振寧是楊家長子,從小被寄予厚望,父親教他 “有生應感國恩宏”,卻沒教會他如何在榮譽面前低頭。楊武之臨終前還在念叨:“我這輩子教過無數學生,最驕傲的是你們倆,最遺憾的也是你們倆。”

更讓人唏噓的是,楊振寧後來在自傳裡提到,父親直到去世前,都沒真正原諒他兩件事:壹是 1964 年加入美國籍,贰是與李政道決裂。那句 “血汗應灑在國土上” 的教誨,終究沒能抵過名利場的誘惑。



本以為時間能沖淡壹切,可 2006 年的壹場學術演講,讓兩人的矛盾再次擺上台面。當時 94 歲的楊振寧回顧往事,輕描淡寫地說:“當年我們轉去研究統計物理,是共同的決定。”

話音剛落,台下傳來壹聲清晰的反駁:“不對,這是你的想法,我從沒同意過。” 眾人循聲望去,82 歲的李政道正扶著椅子站起身,眼神裡滿是當年的倔強。現場瞬間鴉雀無聲,楊振寧臉色鐵青,半天說不出話來。

這場公開 “打臉” 迅速傳遍學界。有人惋惜:“兩位加起來快 180 歲的老人,還在為幾拾年前的事較真。” 可更多人不知道的是,李政道後來在采訪中坦言:“我不是爭對錯,是爭學術的規矩 —— 不能把個人意願說成共同決定。”




如今提起這兩位科學家,多數人先想到的是 “決裂”,卻很少有人記得他們真正的貢獻。楊振寧提出的 “楊 - 米爾斯理論”,至今仍是現代粒子物理的基石,連愛因斯坦都曾稱贊 “這是 20 世紀最偉大的物理突破”;李政道在統計物理和弱相互作用領域的研究,為後來的量子計算機發展鋪了路。

更讓人感慨的是他們對中國的情懷。楊振寧 1971 年作為首個回國的華人科學家,直接促成中美科技交流,還建議鄧小平創辦中科大少年班,那句 “計算機普及要從娃娃抓起” 的指示就源於他的提議;李政道則在 1980 年代設立 “政道講座”,把數拾位頂尖學者請到中國授課,培養出大批物理人才。

2024 年李政道去世時,97 歲的何祚庥院士評價他 “是偉大的科學家,更是真正的愛國者”。而楊振寧晚年放棄美國國籍重歸中國,或許也是在踐行父親 “有生應感國恩宏” 的遺願。



2025 年的今天,兩位科學巨擘的恩怨早已塵埃落定。

科學界從不缺天才,但缺懂得妥協的智慧。

或許我們該記住的,不是他們如何反目,而是 “宇稱不守恒” 理論如何顛覆物理界,不是署名順序的爭議,而是兩位老人晚年都在為中國科技奔波的身影。畢竟比起個人恩怨,那些照亮人類文明的科學光芒,才更值得被永遠銘記。

[加西網正招聘多名全職sales 待遇優]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延伸閱讀 更多...
    何院士爆料,楊振寧之前兩次病危都是翁帆及時處理 白發人送黑發人 楊振寧大兒子疑已去世
    楊振寧:與第壹任妻子杜致禮是生死之交 她是與楊振寧合影的絕密女人,美誤判放她回國
    楊振寧遺體告別式未見中共高層出席 更像民間性質  (1條評論) 原來翁帆母親是她,出身高知,丈夫身份也不壹般
    杜致禮嫁給楊振寧,改變了全家人的命運 楊振寧給翁帆的永別信曝光:不用掛念我,要...
    習罕見消失 楊振寧葬禮異常 溫家寶送花圈  (1條評論) 楊振寧葬禮直擊:長孫抱遺像,壹處細節感人
     推薦:

    意見

    當前評論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歡迎您發表您的看法。
    發表評論
    您的評論 *: 
    安全校驗碼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Copyright © 溫哥華網,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溫哥華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