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污染曝光后,有关部门潜入一个13人的微信群来应对舆情
三、塑造新叙事:从公共污染事件,转为私人经济纠纷
随着各个角色的身份和动机逐渐清晰,一场精心策划的舆情应对在群内全面展开。这套策略并非即兴发挥,而是遵循了一套清晰的剧本,旨在通过重塑叙事来消解污染指控的合法性。
第一招:承认问题,但制造“问题已解决”的假象
10月21日,“涛哥”分享了一组关键截图。这次的截图来自一个名为“朝阳大集体”的微信群,据称是事发地朝阳村的村民群。群里的对话呈现出一片和谐的景象:
“星辰大海”说:“前些天政府滴人还跑屋头来看情况来滴,反正我是说遭得很凶哦”。
“赵”说:“相信政府!等待处理结果!”
“平淡快乐”说:“这次镇上那些还是反应快,这几天把场子都停了”。
“潘老二”说:“最近我专门跑去了,厂确实停了,也没闻到啥味道了”。


这些对话传递了三个核心信息:一、政府已经介入且反应迅速;二、工厂已经停产,污染源已切断;三、村民们信任政府,对处理结果表示满意。这是一种典型的公关策略,通过制造“群众满意”的假象,来宣告事件已经圆满解决,从而使外界的进一步关注和追问显得多余和不合时宜。
第二招:将公共事件“私人化”
10月22日,微信名为“AZ”的成员在群里投下了另一枚“重磅炸弹”——4张与一位名叫“天盛麦冬幺哥”的微信聊天截图。这位“幺哥”在对话中,将整个污染事件描绘成一场由个人贪欲引发的闹剧。
他的核心论点是:所谓的污染,不过是“距离他们厂另外一个村的老百姓有啥子竹子落叶,然后就说他们厂的烟子熏了,想喊这个厂老板赔钱”,但因为“其他地方都没有出现问题”,所以老板拒绝赔偿,于是“这个老百姓就在组织找政府”闹事。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随着各个角色的身份和动机逐渐清晰,一场精心策划的舆情应对在群内全面展开。这套策略并非即兴发挥,而是遵循了一套清晰的剧本,旨在通过重塑叙事来消解污染指控的合法性。
第一招:承认问题,但制造“问题已解决”的假象
10月21日,“涛哥”分享了一组关键截图。这次的截图来自一个名为“朝阳大集体”的微信群,据称是事发地朝阳村的村民群。群里的对话呈现出一片和谐的景象:
“星辰大海”说:“前些天政府滴人还跑屋头来看情况来滴,反正我是说遭得很凶哦”。
“赵”说:“相信政府!等待处理结果!”
“平淡快乐”说:“这次镇上那些还是反应快,这几天把场子都停了”。
“潘老二”说:“最近我专门跑去了,厂确实停了,也没闻到啥味道了”。


这些对话传递了三个核心信息:一、政府已经介入且反应迅速;二、工厂已经停产,污染源已切断;三、村民们信任政府,对处理结果表示满意。这是一种典型的公关策略,通过制造“群众满意”的假象,来宣告事件已经圆满解决,从而使外界的进一步关注和追问显得多余和不合时宜。
第二招:将公共事件“私人化”
10月22日,微信名为“AZ”的成员在群里投下了另一枚“重磅炸弹”——4张与一位名叫“天盛麦冬幺哥”的微信聊天截图。这位“幺哥”在对话中,将整个污染事件描绘成一场由个人贪欲引发的闹剧。
他的核心论点是:所谓的污染,不过是“距离他们厂另外一个村的老百姓有啥子竹子落叶,然后就说他们厂的烟子熏了,想喊这个厂老板赔钱”,但因为“其他地方都没有出现问题”,所以老板拒绝赔偿,于是“这个老百姓就在组织找政府”闹事。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 分享: |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 延伸阅读 |
推荐:
当污染曝光后,有关部门潜入一个13人的微信群来应对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