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不到"饼"的青年编剧 正在集体转向竖屏
一个年轻编剧,不想被“白剽”,不想被骗稿,想要获得正当的“署名”——无论什么岗位——有没有办法?陈锦想了一会儿,给出答案:写竖屏短剧。
2024年,全国短剧用户规模达到5.76亿,占整体网民的52.4%。而截至2025年6月,中国微短剧用户已接近7亿,市场规模突破500亿元。随着市场的扩大,短剧的导演、主演、群演都供不应求,庞大的产业体量,也使得许多署不上名的青年编剧,甚至其他相关专业的年轻人,都主动上了短剧这条船。
青禾文化的签约编剧瀚元和朵朵都是刚入行的新人,他们一个是舞台剧表演和戏剧学专业,一个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却都投入到短剧市场中。
从“罗密欧与朱丽叶”转身进入“龙王赘婿金手指”中,多多少少还是需要一点接受时间的。瀚元告诉深一度,其实在他们读书期间,很多表演类院校的老师是不太建议学生去表演短剧的,但很多同学还是去拍短剧了。
“我当时不是很愿意去拍短剧。但入行后发现,本质上短剧和长剧都是在讲故事,只不过是讲故事的形式不同而已。”瀚元解释。
为了研究短剧市场,陈锦突击刷过一阵,发现现在的短剧已经和她认知中的不一样了。陈锦称,她是抱着“我要看看你能怎么着”的心态点开一部名叫《好一个乖乖女》的短剧,但看到最后,一把鼻涕一把眼泪。“以前我看短剧记不住剧情,因为永远在反转打脸,但这部剧在有限的篇幅里把主角的韧劲展现出来了,看完之后,我觉得OK,短剧也是可以写的。”
2025年4月,陈锦正式开始写竖屏短剧。她告诉记者,在短剧中,编剧的话语权比在大制作中稍大。短剧的成本和制作周期都比较小,高周转决定了剧组并不会花更多时间在调校剧本上。通常来说,一旦剧本通过,拍摄基本上都会按照剧本去推进。
“长剧投资大,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要对这个剧负责,都有自己的表达和想法,就会跟编剧提想法。”陈锦介绍,在拍摄中,如果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那么就解决剧本。“今天拍需要的灯买不了,就可以跟编剧说,可不可以不要这个灯。编剧说好,我给你改一句话,这个最好解决。”
回长沙之后,更风也投入到短剧行业中——先是做横屏短剧,从去年五月起,她把业务重心放在了竖屏短剧上。
更风既做编剧,也做制片,她解释,相较于横屏短剧,竖屏短剧周期更短、成本更小,成功率也更高。“横屏短剧的产品制作流程和制作周期,跟长剧差不多,只是体量稍短。因此成本在300万元左右,但竖屏短剧的成本可以压缩到三四十万。”
刚开始接触竖屏短剧,更风也觉得它很“下沉”,但偶然间看到一部女性话题的短剧改变了她的想法。那部剧中有一个片段,有点像经典电影《十二公民》,这个片段给她留下深刻印象——“至少它是有内核、有情感表达的。这两个东西对于传统编剧而言很重要,让我能够记住它。”更风说。
短剧,就是更风目前她要做的,一个“能让大家都活下去的长期事业”。之前,她自己在北京做编剧助理,要靠家里接济才能活下去,而现在做短剧,她给助理的月薪就能达到一万元。
在更风看来,竖屏短剧的观众也是迭代的,越来越多看过英剧美剧韩剧的年轻人也会去看短剧,因此就会逼迫短剧平台转型,片方公司和平台愿意在精品化的类型上去试错,才会有可能让编剧去写精品化的东西。这相当于也是给了大家一个比较优质的生存空间。
偶尔,陈锦会怀念写长剧的感觉。她喜欢群像戏,像画卷缓缓铺开,各色人等粉墨登场。但现在的项目让她的“长剧情结”无处实施。“群像戏是需要空间的。而竖屏则没有这样的空间去展现。在剧情推进过程中,配角是需要就拉出来,不需要就不在了。”她解释道。那些宏大的背景铺陈、精妙的结构与复杂的人物性格,正在被“互联网速度”消解,她不得不要求自己适应“一集一分钟,一分钟一个情节点”的短剧节奏。
但00后的朵朵没有心理转变的负担,学广播电视编导的她在毕业时,先做了几部广播剧的编剧,尔后迅速转向了竖屏短剧。在她看来,短剧是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产业,变得越来越好是一个必然趋势,自己则是顺势搭上了这条快车。
“任何行业在一开始都是有点low的,但时代在变化,以前我们上学时,觉得做网红好像是不好好学习、不务正业,现在看人家带货什么的,事业也很好。”朵朵说。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陈锦、伍岳辰、更风、朵朵为化名)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2024年,全国短剧用户规模达到5.76亿,占整体网民的52.4%。而截至2025年6月,中国微短剧用户已接近7亿,市场规模突破500亿元。随着市场的扩大,短剧的导演、主演、群演都供不应求,庞大的产业体量,也使得许多署不上名的青年编剧,甚至其他相关专业的年轻人,都主动上了短剧这条船。
青禾文化的签约编剧瀚元和朵朵都是刚入行的新人,他们一个是舞台剧表演和戏剧学专业,一个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却都投入到短剧市场中。
从“罗密欧与朱丽叶”转身进入“龙王赘婿金手指”中,多多少少还是需要一点接受时间的。瀚元告诉深一度,其实在他们读书期间,很多表演类院校的老师是不太建议学生去表演短剧的,但很多同学还是去拍短剧了。
“我当时不是很愿意去拍短剧。但入行后发现,本质上短剧和长剧都是在讲故事,只不过是讲故事的形式不同而已。”瀚元解释。
为了研究短剧市场,陈锦突击刷过一阵,发现现在的短剧已经和她认知中的不一样了。陈锦称,她是抱着“我要看看你能怎么着”的心态点开一部名叫《好一个乖乖女》的短剧,但看到最后,一把鼻涕一把眼泪。“以前我看短剧记不住剧情,因为永远在反转打脸,但这部剧在有限的篇幅里把主角的韧劲展现出来了,看完之后,我觉得OK,短剧也是可以写的。”
2025年4月,陈锦正式开始写竖屏短剧。她告诉记者,在短剧中,编剧的话语权比在大制作中稍大。短剧的成本和制作周期都比较小,高周转决定了剧组并不会花更多时间在调校剧本上。通常来说,一旦剧本通过,拍摄基本上都会按照剧本去推进。
“长剧投资大,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要对这个剧负责,都有自己的表达和想法,就会跟编剧提想法。”陈锦介绍,在拍摄中,如果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那么就解决剧本。“今天拍需要的灯买不了,就可以跟编剧说,可不可以不要这个灯。编剧说好,我给你改一句话,这个最好解决。”
回长沙之后,更风也投入到短剧行业中——先是做横屏短剧,从去年五月起,她把业务重心放在了竖屏短剧上。
更风既做编剧,也做制片,她解释,相较于横屏短剧,竖屏短剧周期更短、成本更小,成功率也更高。“横屏短剧的产品制作流程和制作周期,跟长剧差不多,只是体量稍短。因此成本在300万元左右,但竖屏短剧的成本可以压缩到三四十万。”
刚开始接触竖屏短剧,更风也觉得它很“下沉”,但偶然间看到一部女性话题的短剧改变了她的想法。那部剧中有一个片段,有点像经典电影《十二公民》,这个片段给她留下深刻印象——“至少它是有内核、有情感表达的。这两个东西对于传统编剧而言很重要,让我能够记住它。”更风说。
短剧,就是更风目前她要做的,一个“能让大家都活下去的长期事业”。之前,她自己在北京做编剧助理,要靠家里接济才能活下去,而现在做短剧,她给助理的月薪就能达到一万元。
在更风看来,竖屏短剧的观众也是迭代的,越来越多看过英剧美剧韩剧的年轻人也会去看短剧,因此就会逼迫短剧平台转型,片方公司和平台愿意在精品化的类型上去试错,才会有可能让编剧去写精品化的东西。这相当于也是给了大家一个比较优质的生存空间。
偶尔,陈锦会怀念写长剧的感觉。她喜欢群像戏,像画卷缓缓铺开,各色人等粉墨登场。但现在的项目让她的“长剧情结”无处实施。“群像戏是需要空间的。而竖屏则没有这样的空间去展现。在剧情推进过程中,配角是需要就拉出来,不需要就不在了。”她解释道。那些宏大的背景铺陈、精妙的结构与复杂的人物性格,正在被“互联网速度”消解,她不得不要求自己适应“一集一分钟,一分钟一个情节点”的短剧节奏。
但00后的朵朵没有心理转变的负担,学广播电视编导的她在毕业时,先做了几部广播剧的编剧,尔后迅速转向了竖屏短剧。在她看来,短剧是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产业,变得越来越好是一个必然趋势,自己则是顺势搭上了这条快车。
“任何行业在一开始都是有点low的,但时代在变化,以前我们上学时,觉得做网红好像是不好好学习、不务正业,现在看人家带货什么的,事业也很好。”朵朵说。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陈锦、伍岳辰、更风、朵朵为化名)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 分享: |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 延伸阅读 |
推荐:
分不到"饼"的青年编剧 正在集体转向竖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