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沒想到 中國芯片取得重大突破
2025年9月底,荷蘭突然出手,對中資控股的安世半導體來了個“凍結套餐”,壹紙行政令把這家穩穩當當運營六年的企業壹網打住。
但他們沒想到的是,中國反應比想象中更快、更硬、更有力。
就在第伍天,清華大學重磅宣布:全球首款亞埃米級光譜成像芯片“玉衡”成功問世,直接在核心技術上甩出壹記重拳。
荷蘭這邊剛剛“動刀”,中方那邊就亮出“家伙”,這場芯片對壘,還真是你來我往,火藥味拾足。
安世被劫,荷蘭打的什麼算盤?
安世半導體這家企業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
它曾是飛利浦旗下的半導體部門,後來被中國的聞泰科技花了330億元給買了下來,從2018年到現在,壹直是中國在海外芯片布局中的關鍵棋子。
然而,2025年9月30日,荷蘭突然下令,安世全球業務壹年內“不許動”,資產凍結、高管管控、董事會直接換血。這不是“談合作”,這就是“明搶”。
要說這事背後的動因,還得瞄壹眼華盛頓。美國剛剛推出“50%規則”,只要中企在境外公司持股超過壹半,這家公司就可能被拖入制裁名單。
而聞泰科技恰好中招。荷蘭這次操作,雖然打著“法律與國家安全”的旗號,但怎麼看怎麼像是在幫美國“跑腿”。
更離譜的是,荷蘭法院配合得也相當默契。
10月初,安世叁位“外籍高管”迅速向法院申請“緊急幹預”,荷蘭法庭不審就判,直接讓中方董事張學政“靠邊站”,還安排了個外籍獨董來“臨時管理”。
這場戲演得太快,根本不給中方緩口氣的時間。
問題是,安世可不是個爛攤子。
2025年上半年,這家企業給聞泰科技帶來了超過78億元的營收和12億元的淨利潤;在荷蘭本地,更是“零負債運營”,每年納稅上億歐元。
現在荷蘭壹邊吃著中國企業的錢,壹邊動手“接管”,這不是打自己的臉嗎?
這壹操作,不僅暴露了所謂“市場經濟”“契約精神”的紙糊本質,也讓人看清了西方向來標榜的“自由貿易”底色——只要你強大了,它就變規則換你上鉤。
中國反擊,不靠嘴炮靠實力
面對安世事件,中方沒有光喊口號,而是直接上了“組合拳”。

第壹個動作,就是稀土出口新規:擴大管制品種、加強審批流程,尤其是對含有中國成分的境外稀土加工品也不放過。這壹招,直戳荷蘭軟肋。
別看荷蘭地理不大,科技企業不少,尤其是ASML,靠光刻機吃飯,年年業績亮眼。但他們的命門就在稀土。
拿氟石來說,這玩意在芯片蝕刻工藝上不可替代,中國壹家就占了全球八成產量。
2024年,荷蘭進口的120萬噸氟石,有92%來自中國。你說他們能離得開中國嗎?
不僅氟石,像鉍這種稀有金屬,中國也是全球主產地,荷蘭芯片封裝業高度依賴。
現在中方把審批權握手裡,不是斷供,而是“逐案審批”,這像是在告訴對方:你怎麼對我,我就怎麼讓你慢慢體會。
不過,更讓荷蘭“吃驚”的,還不是這些“硬條件”,而是中國自主芯片的壹聲驚雷。
10月15日,距離安世事件僅5天,中國清華大學方璐教授團隊公布了“玉衡”芯片的成果。
[加西網正招聘多名全職sales 待遇優]
分享: |
注: | 在此頁閱讀全文 |
延伸閱讀 |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