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天前,全球又见证了一场"郁金香泡沫"的破裂

谁敢说,这不是又一场“郁金香泡沫”式的崩盘。
北京时间10月11日凌晨,全球第三大稳定币的USDe在币安交易所(Binance)突然从1美元上下暴跌至0.65美元,此次脱锚风波持续了近两个小时,USDe才逐步恢复。在那一瞬间,一度140亿美元市值的“去中心化美元”被市场审判。
USDe的逻辑原本令人心动:它想做一个不依赖银行体系、不依赖美元储备的去中心化“合成美元”。这样的话,它既能像USDT那样被当作美元使用,又不必把钱交给美国银行。在一个被制裁、被监管、被资本割裂的加密世界中,这种理念几乎是理想主义的巅峰。
但现实是残酷的,特别是对USDe的持有者而言。
USDe的高收益诱惑是它走红的起点,也是它脱锚的根源。
所谓稳定币“脱锚”,指的是其市场价格偏离了原本应当锚定的资产。理论上,稳定币应始终保持与目标资产1:1 的兑换关系,比如1枚稳定币等于1美元。但在实际运行中,当市场出现剧烈波动、资金流动性紧张,或是发行机制、技术系统出现问题时,这种锚定关系可能会被打破,导致价格短暂甚至剧烈偏离。
相比USDT或USDC那种几乎无息的稳定币,USDe的收益率在牛市里能达到两位数,在极端行情下甚至可放大至50%年化。这种“无风险套利”的叙事,在加密市场几乎无人能拒绝。
于是,资金蜂拥而入。
短短几个月,尤其是在美国《GENIUS稳定币法案》通过后,USDe的市值迅速增长,一度超越Dai等,跻身稳定币市值第三位,成为Crypto界的“印钞奇迹”——直到闪崩那一刻。
连全球第三大稳定币都能脱锚,稳定币真的稳定么?
咱们不如这么说吧:你既然选择走入这个叫做“稳定币”的赌场,就不要介意自己被割了韭菜。
脱锚的根源
需要说明一下,按发行方式和控制权,稳定币通常分为两类:中心化稳定币和去中心化稳定币。
中心化稳定币通常有法币或其他资产作为储备支撑,占市场份额超过90%,典型代表包括USDT和USDC;去中心化稳定币则通过加密资产抵押、算法调节供给或多种机制组合来维持锚定,市场份额不足10%,USDe即为此类代表。
而要理解USDe为何会脱锚,必须先理解其“合成稳定”机制的运作原理——差别于传统的储备型稳定币,其“锚定”完全靠市场与算法维系,而不是美元储备。
USDe的运作大致可拆分为两条主逻辑:
(1)抵押 + 链上资产:用户将ETH或质押以太(如stETH)存入合约,作为抵押物。
(2)衍生品对冲(永续空单):系统在衍生品市场(永续合约/期货)开设空单,与现货方向对冲。
理论上,如果ETH价格上涨,现货收益与空单亏损互为抵消;若ETH下跌,现货亏损与空单盈利也相互覆盖。只要这个“对冲平衡”机制维持顺畅,USDe的净资产价值就可稳定在1美元附近。
与此同时,USDe还引入了“无风险套利”策略,也就是通过正资金费率(funding rate)获取收益,结合循环借贷放大利润空间。正资金费率常见于牛市,当多头支付空头时,空单方向可以不断赚取资金费率,作为算法稳定币的利润来源。
实际上,这种设计在牛市里会放大杠杆情绪,在熊市里积累隐患。它把“市场情绪、杠杆热度、资金费率”等顺周期因素融入自身盈利模型,一旦市场风向突变,就可能成为系统的导火索。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 |
![]() |
![]() |
![]() |
![]() |
![]() |
![]() |
![]() |
![]() |
![]()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