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国,谁是罗马,谁又是迦太基?
五万迦太基居民,包括孩子,沦为奴隶。
这座有着七百年历史、比罗马更古老的城市,被彻底抹去,只剩一片灰烬。
据波利比乌斯记载,罗马统帅小西庇阿在目睹迦太基的毁灭时,神情悲恸。面对烈焰,他引用了荷马史诗中的句子:“特洛伊迟早会与国王普里阿摩斯以及追随他的所有战士一起灭亡。”然后又轻声补了一句,“或许有一天,我们罗马也会迎来这样的时刻吧。”他是对的。五百多年后,罗马也走向了同样的命运。
战争结束后,地中海成为罗马的内湖,罗马取代迦太基成为地中海的唯一霸主。
从表面看,这是秩序战胜了流通,但罗马在消灭对手后,也吸收了迦太基的商业基因。它继续扩张,却越来越依赖贸易和财富来维持帝国的运转。权力与经济的关系,在那时形成了一种新的循环:征服带来财富,财富反过来维持征服。
今天的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又回到了这种结构。
美国延续的是罗马的逻辑,它相信秩序只能由单一中心维持,并且对任何可能威胁这种中心的力量采取压制。
中国的逻辑更接近迦太基,它依靠互联互通、供应链和市场网络推动发展,通过合作与经济联结扩大影响力。
所以,当罗马与迦太基在今天的世界格局中再次相遇,结果会是怎样?

现在的中美关系已经处于一种“无声的战争”状态。战争不一定有枪炮。而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哪一方的误判更少,哪一方的误判更致命。未来一两年,世界都将在这种错误叠加的轨迹中震荡。
战争的本质,是财富的重新分配。当财富过于集中,系统需要一场外部冲击来释放能量。真正的停战,并不一定靠谈判,而往往是在双方都筋疲力尽之后自然发生的。此刻的中国显然更有准备。自2018年以来,中国就在为掀桌子做准备,从产业链自主化到能源储备、从供应链重组到金融去杠杆,七年积蓄的韧性,正是今日的底气。
这几年,中国当然也犯过一些错,但高手对决,比拼的是谁犯的错更少。
美国的最大问题在于内耗,这个是无解的。政令朝令夕改,党派恶斗,行政与立法相互掣肘。唯一能达成共识的议题,是继续对中国强硬。美国目标很清晰,不允许出现能威胁其霸权的力量。这不是意识形态问题,哪怕中国换成日本的体制,美国依然要搞死中国。对中国而言,退让无益,因为退了也换不来和平。只有坚守原则,在反复拉锯中维持平衡,才能争取有限的缓和。
再把视角放到更大的世界格局。
今天的世界,正在经历从全球化向地区化的转折。欧洲在疫情与俄乌冲突后元气大伤,火车头德国陷入衰退,法国只有一个空架子。欧盟内部裂痕加深,曾经的人类共同体的模板,很可能会早早夭折。取而代之的,是民族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回潮。波兰、土耳其这些国家在趁势崛起和扩大影响,非洲则进入新一轮资源争夺。西非国家接连政变,年轻人口爆炸、工业扩张欲望强烈,殖民时代划出的笔直国界很可能会被撕裂。因为膨胀的年轻人口和工业增长需求,一定会带来对自然资源的争夺。
中东的棋局同样复杂。野心勃勃的沙特新王、伊朗的临界核状态、要求美国撤军的伊拉克以及四面楚歌的以色列,都构成了新一轮火药味。
在南亚与东南亚,印度、越南、印尼、菲律宾正接棒中国的部分制造业,而中国的品牌、供应链和文化输出,从比亚迪到小米,从拼多多到抖音,也在反向进入这些国家。那是一种从制造业到文化层的再分配。不同于欧洲或非洲的冲突,这些新兴国家更务实,它们明白暴力并不创造繁荣,因此更可能在竞争中维持脆弱的平衡。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