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国,谁是罗马,谁又是迦太基?
近期贝森特等人的发言透露出美国政府的核心态度:他们认为马德里会谈后双方并未达成所谓的全面停战,只是达成了一个临时性的技术性共识,即美国不升级关税,中国不限制稀土出口。换言之,在美国的视角里,这是一场有限停火,而不是战略和解。于是当中国近期宣布新的稀土管控措施时,美国方面立刻认定中方率先违约,认为这是对马德里谈判精神的破坏。
但中国方面的理解完全不同。北京认为自己在马德里谈判中已经释放了最大的善意——允许TikTok交易落地,事实上是在向美方递出缓和的信号。而美国政府此后依旧不断制造摩擦:从船舶费用的提升,到技术出口的收紧,再到对中资能源企业的隐性制裁。中方的判断是,美国不仅没有兑现承诺,反而在消耗中国的耐心。稀土管控因此被视为必要的防御措施,同时也是一种警告,提醒美方回到谈判时的承诺轨道上。这就是双方的第一层误判:同一个协议,两种理解。
第二层误判来自双方对彼此底线的判断。
美国政府现在的诉求非常明确:中国必须撤销稀土管控。川普团队甚至在内部讨论中认为,北京不敢真正执行,因为他们坚信自己可以通过协调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盟友国家,短时间内重建一条“去中国化”的稀土供应链。一旦完成这个布局,中国的稀土管控就会变成一场自伤行动,到时候美国再配合制裁,中国将承受更大压力。
而北京方面当然不这样认为。中国判断美国高估了自身产业替代的能力,也低估了中国的战略决心。双方在稀土议题上已经进入零和状态,任何一方的让步都会被视为软弱。
类似的分歧,早在芬太尼谈判中就已埋下伏笔。那时中国要求先取消关税,再谈药物管控;美国坚持先看中国执行六个月的药物控制,再考虑取消关税。双方的分歧不在技术,而在信任。美国不信任中国的执行力,中国不信任美国的兑现力。互不信任叠加对后果的错误判断,就构成了第二次误判。
第三层误判,来自对彼此经济状况的判断。
美国政府坚信,中国正处于经济崩溃的边缘。他们引用通缩、失业、地方债、老龄化等指标作为证据,确信中国的唯一出路在对外贸易上,只要美国联合盟友加征关税、扩大脱钩,中国经济就会被压垮。
但中国显然有不同的判断。北京认为自己经济韧性仍强,外贸转向东南亚、中东、拉美等新市场后,出口结构更稳。而美国的财政与政治结构正在崩塌,债务上限问题反复出现,政府关门风险加剧,通胀重新抬头,股市泡沫累积。中国认为,在这样的内部撕裂下,川普政府不会为了一个选举周期冒险挑起全面冲突。
现实确实如此,美国的政治运作早已脱离理性轨道。党派斗争掩盖了战略思考,冷战思维再次主导决策。美国把一切竞争视为意识形态之争,而不是利益再平衡。于是中方原本寄望的理性博弈,演变为情绪化对抗,这是最致命的一次误判。
从近期的一些迹象可以看出,美国政府正在向盟友与媒体同时传递两个信号:一是美国是受害者,一切都是中国的错;二是美国仍然给中国最后机会,只要撤销稀土管控,美方还愿意给中国“留一口气”。
美国今天的对华态度,很像古罗马元老院每次辩论结束时都要高呼的那句话:迦太基必须毁灭。美国把自己视为罗马,把中国视为那个必须被消灭的对手。问题在于,中国并不接受这种叙事。中国有自己的历史逻辑和文明底气,在“谁是罗马、谁是迦太基”这个问题上,双方根本不在一个维度上交流。
罗马与迦太基的故事,是人类文明中最经典的权力寓言。
迦太基是一个由商人建立的海上城市,依靠航海、贸易和雇佣兵崛起;而罗马则是一座内陆共和国,靠纪律、军团和法律体系扩张。一个是典型的海权国家,重视商业和财富流通;另一个是陆权国家,以秩序、制度和征服为核心。
两种体系注定会发生冲突。他们在地中海先后爆发了三次布匿战争。第一次战争,为争夺西西里岛的控制权;第二次战争,迦太基名将汉尼拔率军跨越阿尔卑斯山,对罗马本土造成沉重打击;第三次战争,罗马彻底摧毁迦太基,将其夷为平地,撒盐于地,使其永不复生。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