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送两大礼,往昔"日不落"帝国向习跪下
间谍案撤告后,保守党迅速发动攻势,指控首相施凯尔(Keir Starmer)是亲共的“红色俗辣”(Red softy)。党魁巴登诺克(Kemi Badenoch)在10月12日致信首相,批评政府“软弱无能,无法在国安关键议题上对抗中国”,并要求施凯尔“说清楚”国安顾问鲍威尔在间谍案中的角色。她与多位保守党前座议员、自由民主党,甚至美国总统川普也加入施压,呼吁政府否决中国大使馆计划。
教育大臣菲利普森(Bridget Phillipson)10月13日回应,坚称政府与国安顾问鲍威尔(Jonathan Powell)未介入案件,但问题在于这种“放任政策”,让撤告被视为一场自我阉割的败仗,也让英国在对中立场上更显摇摆。外界因此怀疑,检方之所以举证失败,根本是因为政府拒绝“说出真相”。
《经济学人》引述一位研究英中关系专家的说法,认为这种回避态度反映了历届政府的“发展中国家心态”——为了贸易、投资和经济成长,宁愿牺牲国家安全。前首相苏纳克(Rishi Sunak)曾明确宣示“如果英国在对中政策的各项利益之间出现冲突,国家安全永远优先”,而如今工党政府似乎又将重心转回经济。
分析人士指出,英国与欧陆的对中态度产生了落差。荣鼎集团(Rhodium Group)研究员巴金(Noah Barkin)观察到,柏林、巴黎、布鲁塞尔近来对中国的态度愈发强硬,唯独伦敦依旧温和。英国似乎在寻找一个“不那么鹰派”的外交定位,企图在美国与欧盟之间划出“中间路线”。然而,今年的“对华政策审视”(China Audit)报告指出,政府在对中方针上“既混乱又过于软弱”。
英中将走向合作还是分歧?
《经济学人》指出,经济困境是导致英国态度软化的原因之一。中国是英国第五大贸易伙伴,占总贸易额约5.5%,远低于美国(17.7%)与欧盟(45.7%)。面对经济疲弱,施凯尔政府寄望改善对中关系以吸引资金。今年1月,财政大臣里夫斯(Rachel Reeves)访中,仅带回6亿英镑投资协议,成果乏善可陈。
然而,中英之间因经济利益时常产生分歧。2022年,英国政府以国安为由,阻止中国企业收购荷兰芯片商Nexperia,该企业是英国最大的半导体制造商。近日,荷兰政府接管该公司,引发北京抗议。《经济学人》预测,下一场争议将是中国计划在苏格兰兴建风力涡轮机工厂,可能再次引爆“中国渗透”疑虑。
尽管摩擦不断,外交官仍主张与中国维持合作。英方认为,气候变迁、公共卫生与AI安全等领域若缺少北京参与,全球协议难以推进。前首相苏纳克曾邀中国出席布莱切利AI安全峰会,现任政府延续这路线,希望在AI与生物武器等高风险技术上与中国建立共识。
牛津大学“中国政策实验室”指出,中英学者在AI安全研究上的合作已见成效,中国AI体系也在模仿英国做法。英国《国家安全战略》则警告,最大风险来自“误解与沟通不良”。4月,国防参谋长拉达金(Tony Radakin)十年来首度访中,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的演讲中呼吁:“唯有不断对话,我们才能理解彼此。”但若中国在皇家铸币厂旧址建使馆的计划最终泡汤,这扇对话之门恐怕也将关上。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