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幕与现实,被关注与在消逝的手语文化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王晓慧 见习记者 李氏琼 北京报道
今年国庆假期,电影《震耳欲聋》上映并成为口碑最佳影片。
“这部电影里所有的剧情转折都能让人猜到,但是情感很真挚。”“展现了很多听障人群的生活细节,我才知道听力障碍还要分等级。”“我们都有对好生活的渴望。”除公众反馈外,某电影博主也评价称,“虽然这部电影的很多情节设置呈现出相对严重的模板化,但是整体来说,它想表达和传递的内核是足以打动观众的”。
根据相关介绍,这部融合犯罪、剧情以及社会现实探讨的多元素商业片,改编自CODA(Child of Deaf Adults,父母为聋人的健听小孩)律师张琪的从业经历,讲述律师李淇被卷入聋人定制房产骗局后,在利益诱惑与良知觉醒间挣扎破局的故事。
从普通观众视角出发,这部由新人导演和新人编剧担纲主力的影片可以被称为是一部诚意制作。但倘若把视角转向聋人群体时,他们会怎么看?
“虽然近年来与聋人有关的电影质量明显提升,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说是‘聋味’越来越足,但是我更希望这类型电影能够让我们多多参演。”针对这一评价,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特殊教育专业教师梁玉音分析,与其他多数残障群体不同,聋人群体有自己的语言,即手语,而这关乎他们的身份认同与社会表达。所以,随着聋人权利意识的发展,他们也慢慢地对影视艺术作品中的手语表达有了更多期待:希望演员们的手语打得更自然流畅,也希望自己能参演并在电影中打手语。
银幕之上:我也想参与
与多数社会公众对电影的评价角度略有差异的是,聋人在评价与自己群体相关的电影时,会关注到是否有聋人出演或者作为手语指导参与其中。
“聋人题材的电影已经不罕见,现在更多聋人期望能够走到前台,用他们独特的语言去做最真实的表达,反映自己的生活。像电影《满江红》中,秦桧身边的两个侍女,我们觉得就应该让聋人应该亲自上演。美国电影《健听女孩》获得多项奥斯卡奖的时候,虽然被很多人认为是‘爆冷’,但是在聋人看来,这部电影中露比的父母都是由真正的聋人出演的,所以他们的手语以及情绪反应都是自然流畅的,这就是一个重要的突破。”梁玉音说,今年国内上映的《独一无二》,虽然在叙事结构上更贴近我们的生活,但是因为没有真正的听障者参与进去,所以亲近感会少很多。
同样,电影《震耳欲聋》虽然也获得不少聋人群体的称赞,但是因为缺少聋人的参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色。
Nothing about us without us(没有我们的参与,不要替我们做决定),这是聋人艺术家胡晓姝曾提到的理念,也同样适用于聋人群体对影视文化作品的理解,他们希望相关电影不要仅停留于远方投射。
收获豆瓣高分的香港电影《看我今天怎么说》,除超过五十名聋人演员参演外,主角之一的吴祉昊,就是使用助听器的聋人。在此基础上,基于节目组的长期走访和观察,电影没有“苦难叙事”,不煽情、不同情,而是侧重对聋人生活的真诚平视和尊重,以及对手语诗意语言的展示。这种“舒服”的呈现方式,收获包括聋人群体在内的多数社会公众好评。
将视角转向大陆电影,以《不说话的爱》为例,虽然有媒体曾评价电影是“将残障作为煽情的借力点,片中聋人的形象是标准化的样板。”但在不少聋人看来,这依然是一部佳作。
梁玉音说,聋人群体希望影视剧中的手语表达能够纯正,《不说话的爱》节目组有听取,并且邀请了近30位真实的听障演员参与演出。这种态度,赢得不少聋人的认可,电影上映后,很多聋人相互转发,自发观影,反馈说这部电影是在反映处境,而不是悬空同情。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