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 "我们正活在纯粹愚蠢的世界"卫报剖析川普时代
喜剧《蠢蛋进化论》(Idiocracy)里,主角误闯500年后的美国,发现国家竟由一群白痴统治:总统是电视明星、医生被机器取代,所有人愚蠢至极。 当他建议用水而不是能量饮料灌溉农作物时,竟被判了死刑。 《卫报》10月2日评论,这些看似荒唐的电影情节,却在川普2.0时代真实上演──川普政府让“愚蠢制度化”,社交媒体与市场机制更进一步放大荒谬,把政客的蠢话变成无限循环的迷因。 然而,“愚蠢时代”的救星并不是极速发展的AI,而是人类最初的想像力与判断力。
从“后真相”到“愚蠢时代”
2016年川普初登白宫,美国和刚脱欧的英国同时陷入真理恐慌。 《卫报》回顾,当时假新闻满天飞、俄罗斯水军纵舆论,新闻专业权威一夕瓦解,自由派大声疾呼“真理是否还存在?”牛津字典把“后真相”(post-truth)列为年度词、韦氏字典选了“超现实”(surreal),川普顾问康威还硬生生创造了“另类事实”(alternative facts)这个词,把谎言说得理直气壮。
结果,自由派喊打的“假新闻”却反而被川普抢去当武器。 他逮到机会就用假新闻回击媒体,MAGA媒体更是不断放大谎言。 这正应验了政治哲学家汉娜・鄂兰(Hannah Arendt)在1951年出版的《极权主义的起源》(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中的名言:“极权统治的理想臣民,不是死忠的纳粹或共产党人,而是分不清真假的人。 ”
到了2025年,焦点已经转移。 川普还是老样子在说谎,但大家早就对“谎言”麻木,开始直指“愚蠢”才是核心问题。 《纽时》专栏作家大卫・布鲁克斯(David Brooks)写了〈愚蠢的六大原则〉(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痛批政府“行事完全不问后果”; 希拉里(Hillary Clinton)在《这还能蠢到什么程度? 〉(How Much Dumber Will This Get?)一文中直言,最困扰她的不是虚伪,而是愚蠢; 马克思主义学者理查德・西摩(Richard Seymour)更引用俄国政治家托洛茨基(Lev Trotskiy)的话:“当政治下行时,愚蠢支配社会思维”。
《卫报》点名川普第二任政府的“极度愚蠢”至少几种表现:第一,是荒腔走板的无能,例如《大西洋》月刊的总编辑竟被“误拉”进一个讨论美军行动的政府高层群组,成员包括副总统和国防部长; 第二,是明知有害却执意推动的政策,如加征关税、删减医学研究经费,结果只会带来重创,连川普的金主与选民都讨不到好处; 最离谱的还是人事任命,川普让反疫苗怪咖当上卫生部长,在小肯尼迪(Robert F. Kennedy Jr.)推动下,犹他和佛州甚至禁止自来水加氟,这简直是对人类进步的挑衅。

阴谋论还是纯粹愚蠢?
《卫报》指出,川普第二任期的荒谬举动,常让人忍不住想:这一切会不会是精心设计的阴谋? 当白宫误把《大西洋》总编拉进讨论军事行动的群组,或是疯狂加关税时,社交媒体立刻出现各式解读:这一定有隐藏的战略,可能是刻意打击美元、替某些财团铺路。
然而越是繁复的解释,反而替蠢行增添了“智能”的假象。 政治学者马拉斯科(Robyn Marasco)提醒,阴谋论往往是一种对权力的迷恋,假装自己在批判,却其实在奉承。
因此也有人干脆撕掉阴谋的遮羞布,直指川普与他的亲信根本就是疯子和一群无能的蠢蛋。 当政治学的无法解释,社会心理学、精神医学,甚至隐含的社会达尔文式偏见,就会趁虚而入,把问题归因于病态或基因。
这种场景很难不让人想到2006年的电影《蠢蛋进化论》(Idiocracy):美国社会由白痴掌权,看起来就像对川普时代的预言。 但电影的假设其实相当丑陋──聪明人不生小孩,愚蠢的人拼命繁殖,最后社会被蠢基因淹没。 这种假设本质上是“优生学”思维,很难被自由派接受。 但自由派其实也曾流露类似心态,像脱欧公投后,就有人说:典型的脱欧支持者大多垂垂老矣,等到脱欧真正生效时,很多人早就挂了。
期待政府的愚蠢自食恶果,不必靠阴暗幻想。 愚蠢的经济政策,最后一定会拖垮政治。 英国就有前车之鉴:2022年9月,时任首相特拉斯(Liz Truss)把个人财经教条硬压在债市之上,结果只撑了49天就被逼仓皇辞庙。 很多人也寄望美国债市能成为对抗川普的最后防线,让愚蠢政策被现实修理。 但这无法改变川普根本性的缺陷:他完全不懂政策与后果的因果关系。
《卫报》提醒,愚蠢不应被简化成心理疾病,而是社会系统的问题。 《愚蠢悖论》(The Stupidity Paradox)就指出,愚蠢有时会渗进组织日常,扼杀创意与智慧。 川普式的愚蠢则更恶毒,那是对大学、公共卫生和经济数据的刻意攻击。 面对这种现象,必须从政治与社会层面正面回应,而不是用“理智”帮他涂脂抹粉,让人误以为蠢行背后藏着什么高深战略,最后反而掉进阴谋论的陷阱。

电影《蠢蛋进化论》海报。
愚蠢如何被平台与市场放大?
政治哲学家汉娜・鄂兰早在1953年就写过,当社会失去意义与常识时,“愚蠢”会蔓延到所有人身上,群众和知识分子都将放弃判断力,只会背诵口号或服从命令,不会独立思考。
《卫报》认为,在当代自由社会,这种判断力并非被独裁者夺走,而是外包给市场与数据系统。 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同时也是知名政治哲学家的海耶克(Friedrich Hayek)相信,市场可以取代判断力,只要市场运作顺畅、价格自由形成,每个人只需满足自己的欲望,不论聪明人或笨蛋都能活得不错。
进入21世纪,这种主张被套用在大数据上:一切都能被量化,人类思考不重要,只要算法能辨识就好。 然而,大型语言模型提供的不是判断和智慧,而是资料处理和数据对比能力,一旦超出数据库范围,它就会开始造假,产生一种聪明又愚蠢的诡异感。 (相关报道: 花政府钱“改变民众对太阳能的观感”? 川普整治“最大骗局”没收75.6亿美元绿能支出 | 更多文章)
技术企图“超越社会”的野心并不新奇,从1957年苏联的史普尼克(Sputnik)人造卫星升空,到今天马斯克的星链,科技菁英推崇用“超然视角”来观测地球,贬低人类的世俗判断。 马斯克甚至能在“美援署花5000万美元在加萨买保险套”的虚假声称被揭穿后,淡淡地说一句“我有时候有会说错啦”。
当人类活动全面转移到网络平台,“真”和“假”都只是数据,错误信息的影响不输正确信息。 今年4月,一则“川普将暂停关税”的假消息,让标普500指数先飙6%又跌回去,最后被查出只是瑞士一个假帐号Walter Bloomberg散布的谣言。 在这样的网络世界里,一切被压缩成“行为模式”,意义和动机早已不重要,政治学者南希·罗森布鲁姆(Nancy Rosenblum)和罗素·麦尔海德(Russell Muirhead)把这种现象称为“新型阴谋论”(new conspiracism),并且做出非常精彩的分析。
经典阴谋论常靠繁复的因果链来追求连贯,而“新型阴谋论”则完全放弃解释,只剩指控与重复——“很多人都在说”就等于真实,一如川普口头禅。 它的基础是数字平台与阴谋网红,像“匿名者Q”或“桑迪胡克校园枪击案是骗局”这类阴谋论,只是为了制造流量、巩固偏见,追求触及与收益。
《卫报》认为,我们要走出真理恐慌,才能看清当下的“愚蠢政治”。 共和党政客谈关税、疫苗或移民时,很多说法其实只是转发社群迷因,源头往往是川普或小肯尼迪。 有些说法是宣示效忠(像是坚称大选被偷走了),更多则荒唐病态,像是认定洛杉矶大火或空难“都是多元共融政策(DEI)的错”。
想象力才能拯救愚蠢时代
汉娜・鄂兰区分人类理解有两个层次:一种是“初步理解”,把既有概念套进眼前情境,表面上聪明正确,但未必能真正理解历史与政治时刻的意义。 另一种是“真正理解”,需要“想象力”帮助我们迈向真理。 她说,政治世界的突发事件不可比拟、不可度量,科学计算无法处理,唯有想象力能结合同理心与创造力,从历史学家的视角思考真理与意义,才能让我们看见事物全貌。
平台与市场所能提供的,只是封闭世界里的行为模式。 人工智能与金融市场能高速从既有数据学习,但结果再多,也只是有限的组合。 历史在这种封闭框架里被宣告终结,剩下的是无穷无尽的重复。
《卫报》批评,川普政府的愚蠢,把这一点赤裸裸地展现出来。 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理解政策与后果的关联,也没有追问后果的好奇心。 关税政策像一场大型实验,残酷却清晰地证明了国际贸易确实能促进繁荣; 忽视这些基础经济概念,本身就很愚蠢,公共卫生领域同样在付出代价。
如果只是把社会和政治问题交还给“专家”,我们就无法反思愚蠢背后更深的历史条件,也看不清资本主义如何默许甚至奖励愚蠢。 把判断力外包给市场与数字平台,本身就是在邀请人们表现愚蠢,哪怕这些系统披着数学理性的外衣。 要寄望川普带来希望当然异想天开,但或许这种“世界级的愚蠢”能迫使我们追求真正的理解。 因为最终,能拯救我们的不是市场、机器人或AI,唯有人类自己的想象力。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2006年的科幻从“后真相”到“愚蠢时代”
2016年川普初登白宫,美国和刚脱欧的英国同时陷入真理恐慌。 《卫报》回顾,当时假新闻满天飞、俄罗斯水军纵舆论,新闻专业权威一夕瓦解,自由派大声疾呼“真理是否还存在?”牛津字典把“后真相”(post-truth)列为年度词、韦氏字典选了“超现实”(surreal),川普顾问康威还硬生生创造了“另类事实”(alternative facts)这个词,把谎言说得理直气壮。
结果,自由派喊打的“假新闻”却反而被川普抢去当武器。 他逮到机会就用假新闻回击媒体,MAGA媒体更是不断放大谎言。 这正应验了政治哲学家汉娜・鄂兰(Hannah Arendt)在1951年出版的《极权主义的起源》(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中的名言:“极权统治的理想臣民,不是死忠的纳粹或共产党人,而是分不清真假的人。 ”
到了2025年,焦点已经转移。 川普还是老样子在说谎,但大家早就对“谎言”麻木,开始直指“愚蠢”才是核心问题。 《纽时》专栏作家大卫・布鲁克斯(David Brooks)写了〈愚蠢的六大原则〉(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痛批政府“行事完全不问后果”; 希拉里(Hillary Clinton)在《这还能蠢到什么程度? 〉(How Much Dumber Will This Get?)一文中直言,最困扰她的不是虚伪,而是愚蠢; 马克思主义学者理查德・西摩(Richard Seymour)更引用俄国政治家托洛茨基(Lev Trotskiy)的话:“当政治下行时,愚蠢支配社会思维”。
《卫报》点名川普第二任政府的“极度愚蠢”至少几种表现:第一,是荒腔走板的无能,例如《大西洋》月刊的总编辑竟被“误拉”进一个讨论美军行动的政府高层群组,成员包括副总统和国防部长; 第二,是明知有害却执意推动的政策,如加征关税、删减医学研究经费,结果只会带来重创,连川普的金主与选民都讨不到好处; 最离谱的还是人事任命,川普让反疫苗怪咖当上卫生部长,在小肯尼迪(Robert F. Kennedy Jr.)推动下,犹他和佛州甚至禁止自来水加氟,这简直是对人类进步的挑衅。

阴谋论还是纯粹愚蠢?
《卫报》指出,川普第二任期的荒谬举动,常让人忍不住想:这一切会不会是精心设计的阴谋? 当白宫误把《大西洋》总编拉进讨论军事行动的群组,或是疯狂加关税时,社交媒体立刻出现各式解读:这一定有隐藏的战略,可能是刻意打击美元、替某些财团铺路。
然而越是繁复的解释,反而替蠢行增添了“智能”的假象。 政治学者马拉斯科(Robyn Marasco)提醒,阴谋论往往是一种对权力的迷恋,假装自己在批判,却其实在奉承。
因此也有人干脆撕掉阴谋的遮羞布,直指川普与他的亲信根本就是疯子和一群无能的蠢蛋。 当政治学的无法解释,社会心理学、精神医学,甚至隐含的社会达尔文式偏见,就会趁虚而入,把问题归因于病态或基因。
这种场景很难不让人想到2006年的电影《蠢蛋进化论》(Idiocracy):美国社会由白痴掌权,看起来就像对川普时代的预言。 但电影的假设其实相当丑陋──聪明人不生小孩,愚蠢的人拼命繁殖,最后社会被蠢基因淹没。 这种假设本质上是“优生学”思维,很难被自由派接受。 但自由派其实也曾流露类似心态,像脱欧公投后,就有人说:典型的脱欧支持者大多垂垂老矣,等到脱欧真正生效时,很多人早就挂了。
期待政府的愚蠢自食恶果,不必靠阴暗幻想。 愚蠢的经济政策,最后一定会拖垮政治。 英国就有前车之鉴:2022年9月,时任首相特拉斯(Liz Truss)把个人财经教条硬压在债市之上,结果只撑了49天就被逼仓皇辞庙。 很多人也寄望美国债市能成为对抗川普的最后防线,让愚蠢政策被现实修理。 但这无法改变川普根本性的缺陷:他完全不懂政策与后果的因果关系。
《卫报》提醒,愚蠢不应被简化成心理疾病,而是社会系统的问题。 《愚蠢悖论》(The Stupidity Paradox)就指出,愚蠢有时会渗进组织日常,扼杀创意与智慧。 川普式的愚蠢则更恶毒,那是对大学、公共卫生和经济数据的刻意攻击。 面对这种现象,必须从政治与社会层面正面回应,而不是用“理智”帮他涂脂抹粉,让人误以为蠢行背后藏着什么高深战略,最后反而掉进阴谋论的陷阱。

电影《蠢蛋进化论》海报。
愚蠢如何被平台与市场放大?
政治哲学家汉娜・鄂兰早在1953年就写过,当社会失去意义与常识时,“愚蠢”会蔓延到所有人身上,群众和知识分子都将放弃判断力,只会背诵口号或服从命令,不会独立思考。
《卫报》认为,在当代自由社会,这种判断力并非被独裁者夺走,而是外包给市场与数据系统。 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同时也是知名政治哲学家的海耶克(Friedrich Hayek)相信,市场可以取代判断力,只要市场运作顺畅、价格自由形成,每个人只需满足自己的欲望,不论聪明人或笨蛋都能活得不错。
进入21世纪,这种主张被套用在大数据上:一切都能被量化,人类思考不重要,只要算法能辨识就好。 然而,大型语言模型提供的不是判断和智慧,而是资料处理和数据对比能力,一旦超出数据库范围,它就会开始造假,产生一种聪明又愚蠢的诡异感。 (相关报道: 花政府钱“改变民众对太阳能的观感”? 川普整治“最大骗局”没收75.6亿美元绿能支出 | 更多文章)
技术企图“超越社会”的野心并不新奇,从1957年苏联的史普尼克(Sputnik)人造卫星升空,到今天马斯克的星链,科技菁英推崇用“超然视角”来观测地球,贬低人类的世俗判断。 马斯克甚至能在“美援署花5000万美元在加萨买保险套”的虚假声称被揭穿后,淡淡地说一句“我有时候有会说错啦”。
当人类活动全面转移到网络平台,“真”和“假”都只是数据,错误信息的影响不输正确信息。 今年4月,一则“川普将暂停关税”的假消息,让标普500指数先飙6%又跌回去,最后被查出只是瑞士一个假帐号Walter Bloomberg散布的谣言。 在这样的网络世界里,一切被压缩成“行为模式”,意义和动机早已不重要,政治学者南希·罗森布鲁姆(Nancy Rosenblum)和罗素·麦尔海德(Russell Muirhead)把这种现象称为“新型阴谋论”(new conspiracism),并且做出非常精彩的分析。
经典阴谋论常靠繁复的因果链来追求连贯,而“新型阴谋论”则完全放弃解释,只剩指控与重复——“很多人都在说”就等于真实,一如川普口头禅。 它的基础是数字平台与阴谋网红,像“匿名者Q”或“桑迪胡克校园枪击案是骗局”这类阴谋论,只是为了制造流量、巩固偏见,追求触及与收益。
《卫报》认为,我们要走出真理恐慌,才能看清当下的“愚蠢政治”。 共和党政客谈关税、疫苗或移民时,很多说法其实只是转发社群迷因,源头往往是川普或小肯尼迪。 有些说法是宣示效忠(像是坚称大选被偷走了),更多则荒唐病态,像是认定洛杉矶大火或空难“都是多元共融政策(DEI)的错”。
想象力才能拯救愚蠢时代
汉娜・鄂兰区分人类理解有两个层次:一种是“初步理解”,把既有概念套进眼前情境,表面上聪明正确,但未必能真正理解历史与政治时刻的意义。 另一种是“真正理解”,需要“想象力”帮助我们迈向真理。 她说,政治世界的突发事件不可比拟、不可度量,科学计算无法处理,唯有想象力能结合同理心与创造力,从历史学家的视角思考真理与意义,才能让我们看见事物全貌。
平台与市场所能提供的,只是封闭世界里的行为模式。 人工智能与金融市场能高速从既有数据学习,但结果再多,也只是有限的组合。 历史在这种封闭框架里被宣告终结,剩下的是无穷无尽的重复。
《卫报》批评,川普政府的愚蠢,把这一点赤裸裸地展现出来。 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理解政策与后果的关联,也没有追问后果的好奇心。 关税政策像一场大型实验,残酷却清晰地证明了国际贸易确实能促进繁荣; 忽视这些基础经济概念,本身就很愚蠢,公共卫生领域同样在付出代价。
如果只是把社会和政治问题交还给“专家”,我们就无法反思愚蠢背后更深的历史条件,也看不清资本主义如何默许甚至奖励愚蠢。 把判断力外包给市场与数字平台,本身就是在邀请人们表现愚蠢,哪怕这些系统披着数学理性的外衣。 要寄望川普带来希望当然异想天开,但或许这种“世界级的愚蠢”能迫使我们追求真正的理解。 因为最终,能拯救我们的不是市场、机器人或AI,唯有人类自己的想象力。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分享: |
注: |
延伸阅读 | 更多...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