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红娘靠谱吗?算法终究算不出爱情的火花

2013年,OkCupid进行的一系列实验揭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真相:比起两个人是否真的匹配,更重要的是系统是否告诉他们彼此匹配。实验发现,当平台故意告诉那些兼容性得分很低的情侣“你们非常匹配”时,他们继续聊天的意愿反而比那些真正匹配、却被系统告知“不匹配”的情侣更高。


更讽刺的是,个人资料中的文字描述几乎无关紧要。实验显示,用户对不带文字的个人资料的评价,与观看完整资料时几乎一致。然而,一旦平台隐藏了照片,网站活跃度就急剧下滑。

基于这些发现,OkCupid联合创始人克里斯蒂安·拉德(Christian Rudder)说得更加直白:“OkCupid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其他任何网站也一样。”

03 算法无法逾越的鸿沟:人类化学反应的不可预测性

当然,今天的AI算法和数据收集能力已非昔日可比。各大交友平台早已运用机器学习来捕捉用户偏好、推荐潜在对象。随着技术进步与数据积累,匹配的精准度或许真能提升。但有一个根本问题始终未能解决:算法要如何预测人与人之间那种微妙的“化学反应”?

该图片可能由AI生成



除非约会公司能获取某种突破性的新维度信息,否则它们将永远面对一个无解的难题:浪漫关系中的契合度,至今仍然是一个谜。数十年的研究表明,人们确实倾向于选择背景相似的人作为伴侣。然而,当涉及性格、行为习惯、乃至常被提及的“价值观”时,并没有简单的规则可以预测谁和谁会“擦出火花”。

正如西北大学心理学教授伊利·芬克尔(Eli Finkel)所言,现实中能否擦出火花,往往带有极大的偶然性。也许只是对方随口说的一句话,正好触动你;或者一个不经意的话题,意外引出了一场投机的对话。他坦言:“目前唯一能检验两人是否合拍的方式,仍然是老办法:两个勇敢的人得真正见上一面,看看究竟会发生什么。”


04 依恋理论能成为AI的“爱情公式”吗?

即便是有研究支持的心理学理论,也很难直接变成婚恋匹配的“说明书”。以Bumble计划引入的“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为例,该理论将人在亲密关系中的行为模式大致分为三类:安全型(能信任他人,接纳爱与善意)、焦虑型(渴望亲密,容易不安)和回避型(保持距离,自我保护)。



哥伦比亚大学精神病学教授、《亲密关系:成人依恋的新科学及它如何帮助你找到并留住爱情》的合着者阿米尔·莱文(Amir Levine)解释说,从宏观上看,安全型依恋就像O型血,基本上和谁都能处得来。问题是,现实中安全型的人本来就不多,还往往早早就被“抢购一空”。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延伸阅读
    妮可基德曼的神仙爱情以"精确计算"的方式落幕了 高颜值cp!六部都市爱情剧狂热来袭,你准备好磕糖了吗?
    算法授权费+持股分红 字节跳动可保在美半数获利 王晓晨与俞灏明:一场节奏错拍的娱乐圈爱情样本?
    拒绝狗血与苦情,听花岛治愈爱情短剧为观众送上暖心"电子甜品"? 白宫称美将获TikTok算法授权 并对副本进行重新训练
    美国TikTok"秘密武器"算法将本土化? 防中国控制 白宫:甲骨文将重建TikTok美版算法
    一干二净,TikTok美国版演算法命运落定? TikTok董事会成员,算法...白宫公布重要信息
     推荐:

    意见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