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不想做了?西贝再一次上演史诗级灾难公关

灾难啊,我真在怀疑,西贝是不是不想做了,真不想做了….


9月23日,西贝公众号发布文章《7岁的毛毛:我以为自己再也吃不到西贝了》。文章以7岁儿童毛毛的视角,讲述了毛毛从2岁起开始吃西贝,妈妈因为最近的新闻不让毛毛光顾西贝,毛毛哭着、闹着,哪怕妈妈用玩具“诱惑”,也要遵守与西贝的“约定”,最后妈妈想通了的故事。

灾难啊,真是灾难…

如果用凤学九艺去衡量,这是什么学?这是嘤嘤学….

就是委屈了之后不直说,就在那嘤嘤嘤,还是借一个”七岁小孩“的口,还有诸多的夸张动作,比如抱着服务员阿姨的大腿哭…

我在这里建议一下贾老板,如果这是配合不想做的”意图“,那就没问题,如果这是想继续做生意而进行的公关,建议你把西贝所有的公关,全部开除….



我来告诉你,为什么这样的公关,会引发群嘲。

首先,这场公关从头到尾都透着一股敷衍的 “无诚意”,像一张没填任何有效信息的空白支票,根本无法回应公众的质疑,更别提拿出解决问题的实际措施。

公众之所以对西贝产生顾虑,大概率是此前的新闻触及了消费者关心的核心问题 —— 可能是食品安全、服务争议,或是其他关乎权益的隐患。可这篇以 7 岁孩子为主角的文章,对这些关键质疑避而不谈,既没有解释问题的来龙去脉,也没有承诺会采取哪些改进措施,比如加强食材管控、优化服务流程,甚至连一句真诚的“抱歉,让大家担心了”都没有。

它只是沉浸在自己构建的 “委屈叙事” 里,试图用孩子的哭闹转移焦点,可消费者要的不是情绪表演,而是实实在在的安全感与知情权。这种避重就轻、毫无担当的公关,就像面对考题只会交白卷的学生,除了让人失望,只剩反感。


更让人不适的是,这篇公关文里满是 “乡愿” 的虚伪和道德绑架的气息,硬生生把一家餐饮店的存在感抬到了不该有的高度,搞得好像没了西贝,小朋友们的味觉就无处安放,生活都要少一块似的。

“乡愿” 最典型的特点,就是表面迎合大众情感,实则违背常识,西贝这波操作正是如此。它刻意塑造 “毛毛从 2 岁吃到 7 岁,没西贝就哭闹” 的形象,暗示自己早已成为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潜台词仿佛是 “质疑西贝,就是在剥夺孩子的快乐”。

可现实是,市场上的儿童友好餐厅、美味餐食数不胜数,一家餐饮店的暂时争议,绝不会让孩子陷入 “味觉无依” 的困境。这种强行绑定 “孩子情感” 的做法,本质上就是道德绑架 —— 用孩子的纯真当挡箭牌,逼迫公众放下质疑,甚至产生 “是不是我太苛刻” 的自我怀疑。可大众又不全是傻x,这种刻意煽情的绑架,只会让人觉得虚伪又傲慢,加戏加成这样我也是醉了。

最后,这场公关里的虚假成分,简直像农村职业哭丧的妇女,声嘶力竭地嚎啕,没有半分发自内心的悲痛,只剩刺耳的吵闹。7 岁孩子的视角本应是天真、直白的,可文中 “抱着服务员阿姨大腿哭”“非西贝不吃”“坚守与西贝的约定” 等情节,夸张得脱离了正常儿童的行为逻辑。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上一页12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延伸阅读
    风波仍未结束,预制菜到底是不是"垃圾"? 尼泊尔抗议,又要查查美国是不是幕后黑手?
    对伴侣生理性厌恶,是不是不爱了? 锦月如歌:如果不是楚昭的嫉妒心,燕贺的续局是不是可以改变?
    从娃哈哈到少林寺,是不是民企?(图 重力究竟是不是量子?新实验或解百年谜题
    是不是对国耻有什么误解?受害者有什么可耻辱的? "这么恨中国,现在是不是回来当间谍了?"
    真有癌症体质?来看看你是不是癌症偏爱之人  (1条评论) 如果没有小燕子,紫薇是不是就是一个普通的格格?
     推荐:

    意见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