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加沙台风:五点解释台湾花莲灾情为何如此惨重
为何不“爆破”或“施工引流”?
上述书店老板刘于仙刘于仙向BBC表示,大水来袭时,许多人来不及逃离,有的还困在路上。她在书店二楼,亲眼看见邻居在街上躲避洪水,“但我们一点办法都没有”,对方直到水淹至腰部才破门进入家中避难。
她强调说,许多地方人士过去两个月不断呼吁政府重视马太鞍溪堰塞湖水位升高的问题。8月中度台风“杨柳”来袭时,她也收到政府“疏散劝导通知单”,“但乡下长辈接收资讯需逐户通报,不清楚县府与公所的通报与掌握情况。”
针对为何不先施工引流?台湾大学地质学系教授陈文山向BBC分析,马太鞍溪堰塞湖无法人为处理。他说,他们团队8月查看空拍影像,结合对当地地质的了解,确认这是土石坝,无法用爆破处理。若是岩盘堰塞湖,可透过小型爆破降低坝顶高度,让水缓慢溢流,避免灾害。但这次是土石坝,包含大量土块,爆破无效。我们当时已评估,只能靠降雨自然溢流或溃堤。
内政部长刘世芳回应提问时表示,该堰塞湖于7月21日形成后,农业部即展开调查监测及坝顶减灾工程可行性评估。经多次专家会议讨论,考量其位于偏远山区,无道路连通,难以用重机具开挖或架设虹吸管。爆破坝体方案因坝体土方体积达2亿立方公尺、长度2.3公里,且可能扰动坝体及边坡稳定性,引发大规模崩塌,经评估亦不可行。
陈文山教授补充,换言之,人为因素无法移除堰塞湖,湖区所在山区无道路,重型工程机械无法运抵。

图像来源,AFP VIA GETTY IMAGES图像加注文字,针对为何不先施工引流?台湾大学地质学系教授陈文山向BBC分析,马太鞍溪堰塞湖无法人为处理。
政治攻防战为何再起?
这场灾难迅速演变为政治攻防。
台湾民众党主席黄国昌抨击民进党中央政府,称其为“制度杀人”。前花莲县长、现任立委傅崐萁也批评中央决策不力,认为若及早采取“爆破”手法引流堰塞湖,灾情或可避免。
对此,台湾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水利专家李鸿源向台媒强调,堰塞湖由松散土壤与岩石构成,无法爆破,只能引流、监测与疏散。他表示,两周前内政部联系他组成防灾团队观测堰塞湖情况,此次危机中,中央与地方确实依计画疏散7,000至8,000人,“否则伤亡难以估计,不会仅是目前规模”。
换言之,李鸿源解释,该堰塞湖体量高达9,000万吨,“炸掉不可能,只能一点一点引流,但引流至何处、如何执行,需缜密规划,这是非常大的工程。”在堰塞湖消失前,只能持续监测并在灾害疑虑时疏散。
花莲何以面对天灾人祸的挑战?
花莲近90%为山区,位于太平洋火环带,常受台风与地震威胁。过去两年,包括2024年7.1级地震,重创旅游业,太鲁阁国家公园多处封闭并造成伤亡。花莲长期青壮人口外流,留下大量老年及原住民人口,行动不便或卧病在床者在天灾中尤为脆弱。
杨华美向BBC表示,花莲连续两年经历大型灾害,对基础建设与观光发展造成重创。此次洪水冲断的马太鞍桥位于台9线,是花莲南北向主要干道,连接光复乡与周边地区,对交通与救援至关重要,“桥梁断了,等于台9线断了”。
也有分析指出,东海岸发展落后,基础设施不足,一直是当地民众关注的焦点。而傅崐萁夫妇轮流担任花莲民选首长与立委数十年,成为当地民众依靠对象,后者数十年来透过选票表达对两夫妻建设花莲的信心,但此次灾情惨重,突显出地方与中央携手强化东部防灾韧性的考验。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