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加沙台风:五点解释台湾花莲灾情为何如此惨重

图像来源,AFP VIA GETTY IMAGES图像加注文字,截至9月25日上午,花莲县政府最新统计,这场灾难已导致14人死亡、52人受伤、33人失联。
评论指出,这反映长者或偏乡民众在资讯接收上的困境:他们通常依赖逐户通知,较少透过非智能手机或广播系统。此外,卧病在床的长者如何获取疏散讯息、如何被协助撤离,都是问题。杨华美告诉BBC:“许多老年居民因慢性病卧床,无人能协助他们撤离。”
光复乡灾民刘于仙(Awa)与其丈夫丈夫 摩力·旮禾地(Moli Ka'ti)两人四年前来到光复街区开设独立书店,旨在保存与推广原住民历史,几个月前才搬至现址。洪灾发生时,夫妇及时逃到高处,但书店被泥水淹没,许多绝版书籍毁于大水。他们向BBC表示:“我真的好难过,因为有些书籍已绝版……”
刘于仙感慨,花莲拥有台湾最大的原住民人口,包括她的丈夫。这场灾难不仅摧毁家园,也威胁原住民文化传承。
出身光复乡的林群从台湾北部驱车回乡救灾。他在社交媒体感慨,几十年前读国中时,导师曾提到马太鞍溪上游据传有堰塞湖,若溃决将淹没整个光复乡。当时他还天真地与同学计画溯溪探险,寻找传说中的堰塞湖。“那个年代资讯不便,无法真正看到堰塞湖,没想到四十年后,光复乡真的被堰塞湖洪水淹没。看到从小熟悉的街道被洪水淹没,眼泪瞬间涌出。”
无强制疏散成致命漏洞?
灾难前夕,花莲县政府虽设立三处疏散中心并疏散约7,000人,但执行是否给力成为各界质疑焦点。特别是花莲县长徐榛蔚于台风前夕18日率领市府主管出国推广观光,直至22日晚间接到内政部长电话后紧急返台。徐出国期间由副县长代理,撤离命令仅为“呼吁”,未强制执行。
台媒《联合报》报导,中央政府自21日起,林业及自然保育署(林保署)通报花莲县府9次,消防署通报10次,要求执行民众撤离。调查显示,目前发现的14位罹难者均位于中央要求强制疏散范围,且多在住宅一楼。
但许多灾民向台媒表示,未收到特别洪水警告或广播。例如,溢流发生后,光复乡一家大卖场的超市员工未撤离,仍在协助挡水。
花莲县府澄清,林保署的“9次示警”为累计续报,非延误。光复乡长林清水表示,23日早上7时30分已开始广播要求乡民撤离或垂直避难(前往住处高楼层),乡公所也发送“细胞广播简讯”。但他坦言,事前评估淹水仅达1公尺高,没想到洪水冲破堤防涌入市区。“真的没想到会这么严重。”
一位罗姓女游客向《联合新闻网》表示,堰塞湖溢流10分钟后她才收到简讯,准备撤离时未听到任何广播。她说,逃难时大家不知所措,车辆乱窜,现场一片混乱,无官方人员协助,最后弃车逃生。许多当地家园被毁,游客车辆也多报废。
刘于仙则告诉BBC说,从网路知道邻近地方开始淹水,把重要物品搬上二楼。原本有试着要开车离开现场,“但完全来不及,外面就已经淹成河道了,有车子飘在水上,屋内所有家具东西开始飘移。”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