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危险的现象:我们的孩子, 已经交不到朋友了

无论凌聪、晓妍,还是彭昊,这样的孩子,并非个例。


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孩子出现了类似的“情感隔离”现象。

小学生下楼不找玩伴,中学生不交朋友,大学生不谈恋爱,更别提新一代年轻人选择不婚不育保平安。

一个学校心理咨询室的老师说,十几年前常有学生来聊早恋心事,但现在没人再聊感情困惑,她面对更多的是抑郁或抗拒上学的孩子。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

超过40%的青少年表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感到孤独,觉得身边没有人真正理解自己;

约35%的孩子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选择独自承受,而不是向他人寻求帮助;

近30%的青少年在社交场合中表现得极为被动,甚至会刻意回避社交活动。

于是,越活越失语,越活越孤单。



青春共同体的消逝,

孤独成流行病

情感隔离并非简单的“冷漠”,而是潜意识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

当竞争取代互助,当虚拟社交侵蚀现实交往,当情感忽视成为成长底色,当校园友谊正以令人心惊的速度消逝,青少年心底藏着的不是屏障,而是伤痛。

13—19岁这一阶段,正是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身份认同 vs 角色混乱”的关键时期。

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如同在一片广阔的未知海域中航行的船只,他们需要寻找属于自己的“港口”,也就是完成身份认同。在航行中探索“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在社会中处于什么位置”等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他人的反馈就像是明亮的灯塔。灯塔散发的光芒,能照亮船只前行的道路,帮助青少年这艘“船”明确自己的位置和状态。而同伴的力量,恰恰是船只最依赖的那盏明灯,让他们在友谊的海洋中建立起稳定、清晰的自我认知。

缺失了这些“灯塔”,船只就会在迷雾中失去方向,青少年就会陷入角色混乱的迷茫,不知道自己该驶向何方,甚至可能撞上暗礁,说翻就翻,陷入暗不见底的深渊。

青春共同体的不复存在,造成的“身份认同VS.角色混乱”的危机,正在一步步吞噬孩子健康的身心。

但,这一切是怎么造成的呢?

01

友谊缺失下的情感荒芜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延伸阅读
    秋天必去的7个古村落,每一个都美成明信片 月涨1万亿,阿里讲了一个新故事(图
    薪水增加还是存不到钱? 专家揭穷人4个错误习惯 九月3位名人被抓,没有一个值得同情
    内塔尼亚胡联大发表强硬讲话,但未提一个重要话题 赵露思做梦想不到,《许我耀眼》仅播4集,口碑一夜反转,赢麻了
    什么操作?一个萝卜章骗了5吨黄金…… 单月利润仅6000元,这行业已经卷成麻花了
    加拿大邮政全国大罢工已经开始 政府紧急提醒 陕西小村庄,住一晚居然已经要两千了
     推荐:

    意见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